“世外梅园”螺洞村变迁背后:汕尾探索3个“+”促乡村振兴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7-09浏览次数:251

   “返乡创业这两年,养蜜蜂、种青梅,再经营这家小店,一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好多了!”青山绿水间,汕尾陆河螺洞村村民彭隆村坐在自家“合祥土特产”店内高兴地说。

  眼前的螺洞村依山傍水,村容整洁,游客流连忘返。然而,3年前这里杂草丛生,房前屋后到处可见垃圾堆、臭水渠。全村1800人多达七成迁到外地居住,眼看就要成为“空壳村”。

  螺洞村变迁的背后,是汕尾探索3个“+”推动乡村振兴:“红色+”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绿色+”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企业+”注入脱贫动力。如今,汕尾依托本地优势构建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体系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已逐渐成形。

  “红色+”

  红色资产带动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周恩来在金厢革命活动展览馆”“周恩来活动居址”……原本并不出名的海滨村庄陆丰金厢镇下埔村,近来人气旺了起来。

  走进下埔村,大榕树下的红色驿站与街边小公园比邻,文化广场正中的一幅大型汉白玉浮雕壁画,描述的正是周恩来等革命家在下埔党员群众护送下抢渡碣石湾的故事。

  原来,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之后,起义军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南下挺进广东,来到陆丰。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在下埔黄厝寮村治疗休息近10天,随后趁夜色在金厢洲渚村海边乘木船渡海,安全抵达香港,病愈后前往上海。

  “这段感人的红色故事在陆丰广为流传,我们保留了大量革命文物资料,近年依托红色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村’振兴发展。”下埔村党支部书记黄宗辉说。

  从2017年底开始,下埔村开展修缮革命活动遗址危房的项目,重点围绕周恩来活动居址,打造“一座革命文化广场、一条红色文化街、一条革命旅游线路”。

  整治后的下埔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踊跃捐献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其中包括周恩来养病睡过的木床等。

  汕尾作为全域革命老区,像下埔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其充分借力,把8个省定“红色村”作为乡村振兴样本率先启动建设,探索“红色+党建示范村”“红色+美丽乡村精品村”“红色+移风易俗文明村”等发展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范本。

  在海丰,新山村、坡平村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6万人次;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唤醒”红色资产,建设红色产业园,完成北溪地下交通站(白马站)遗址、宜笏村农会遗迹等项目建设,村里人气渐旺,沉香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绿色+”

  既有“世外梅园”又有“荷塘月色”

  依山傍水的螺洞村,自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实现“资源变资产”却一直是困扰村里的难题。地处大山深处,发展滞后,螺洞村一度衰败,3年前全村有500间危旧土坯瓦房、上百间旧牛棚猪舍,随处可见开放式的化粪池、臭水渠。看不到希望的村民纷纷外迁,70%的人口搬到外地居住,剩下不足500人,螺洞村也被列为省定贫困村。

  “螺洞有万亩梅园,好山好水的好空气,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全村农户都受益。”3年前,螺洞村在选择发展方向时,组织村民代表到浙江等地学习,选定了生态旅游这一绿色产业。

  “我们召集外出乡贤,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就集资300万元,这也带动了村民出钱入股。”螺洞村党支书第一书记彭仿营说。

  有了资金,3年来螺洞村成功打造了以“世外梅园”为主题的田园风光项目,吸引上百万人次游客。游客来了,土特产卖出去了,村民实现增收。

  生态旅游同时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螺洞全村办起1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客栈,经营最好的农家乐年利润达30多万元;养殖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不少村民养蜂卖蜂蜜,最好的养蜂专业户年收入可达15万元。

  “螺洞村已从3年前单一的青梅收入,转为旅游业、服务业、养殖业综合发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彭仿营说。

  看到家乡的变化,不少外出的村民纷纷回流,包括此前在深圳从事装修行业的彭隆村。据彭仿营粗略统计,回乡发展的青年多达百余人,其中还有回村创业的大学生。

  与螺洞村类似,陆河县联安村打造以樱花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河田镇内洞、圳口村种植莲藕500多亩,打造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

  在汕尾,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模式成效明显,海丰蔬菜、陆丰萝卜、陆丰甘薯、城区水产、陆河青梅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继开工建设,42个“一村一品”项目、4个专业镇建设加速推进。

  “企业+”

  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工资

  汕尾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坐拥美丽洁净的海湾沙滩是金町村的天然优势,而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力,则离不开企业的开发带动。

  金町村党支部书记陈威介绍,金町村引进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区项目,随着酒店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度假区知名度渐渐提升,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收入增加,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50岁的村民罗惠英种了大半辈子田,“做梦都想不到在家门口种菜能赚工资”。去年6月“螺溪谷”试营业,雇佣一批村民从事种菜种花,罗惠英就是其中之一。

  “螺溪谷”是华侨城集团设计开发的首个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探索“旅游+文化”精准扶贫模式。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客家传统美食,在手工作坊欣赏客家印染手艺,入住梅园小筑、度假山居体验欣赏客家建筑。

  “度假村人气旺了,我开了家士多店,饮料、零食卖得特别快,收入比种田高。”村民罗剧妹说。

  陆河县北中村宜笏自然村则借助企业力量发展沉香产业。去年,该村与圣旦集团达成合作,加工研发沉香保健茶、沉香面膜、沉香香皂等产品。村里成立沉香种养专业合作社,80多户农户参与进来,预计2019年沉香产值将超500万元。

  汕尾不断通过“企业+”带动乡村振兴,结合“万企帮万村”活动,发动11家企业结对14个省定贫困村。如今,通过3年“造血式”精准扶贫,汕尾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2元,增长10%;3年累计实现脱贫人口109060人,有劳动力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