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该如何“啃硬骨头”

发布者:华南农业大学发布时间:2015-08-05浏览次数:16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消除贫困的任务尤为艰巨。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之所以说扶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过去那种整体性、大面积的贫困现象已基本消除,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逐渐成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地区的贫困范围广、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巨大,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换,以往的减贫模式已很难适应此类地区的消除贫困工作。

        二是导致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地理环境恶劣的客观原因,也有身体残疾或重病、没有受过教育缺乏一技之长或者下岗失业等原因,而且贫困现象既在农村地区发生,也在城市地区发生,这就导致扶贫工作的精准要求比较高。

        三是完成既定扶贫目标时间紧、任务重。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总体目标。目前离2020年只有5年多一点的时间,而现在的农村贫困人口依然有7000万人之多,这也意味着每年要减少的贫困人口至少在1000万以上。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在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必须创新扶贫工作方式,调整工作思路,才能尽快让广大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首先,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战略。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高海拔高寒地区、中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注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拓展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其次,改变“输血式”的扶贫模式,强化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诸多的实践证明,“输血式”扶贫不但会滋生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还可能越扶越贫、返贫现象突出。只有切实转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才是扶贫开发的真正目的。最后,高度重视对人的开发,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教育扶贫、技术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

        总之,创新扶贫方式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式扶贫、“运动式”扶贫。只有方法得当、定位精准,才能有良好的扶贫效果,才能“啃得动”基本消除贫困这根硬骨头。
 

(作者: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