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均衡管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21浏览次数:9

        “粮食战略工程”在2008年1月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上首次提出,主要指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我国的粮食问题,已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安全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发生的粮食危机警示我们,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2011年全球三大谷物产量20.6亿吨,进口贸易量2.7亿吨,占总产量的13%左右。这就是说,从世界范围讲,85%以上的粮食安全和粮食供给问题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来解决,贸易仅对其中不足15%具有影响作用。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一、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均衡
        粮食是特殊而敏感的产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和过度反应,导致粮食市场剧烈波动而影响社会的稳定。2008年粮食危机中,海地、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埃及等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因粮价飙升、粮食供需趋紧引发的社会动荡,给我们的警示是深刻的。
         在粮食危机期间,大约30个国家大幅提高粮食出口关税,采取限制和禁止粮食出口的措施,这提醒我们依赖国际市场还要面临进口限制的风险。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来解决,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这方面,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同时也必须理性地认识到,中国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资源状况决定了我国在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来进行品种余缺调剂,增加粮食和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既要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又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关键在于加强对两个市场的统筹,要用有效的手段把握进口时机和节奏,确保进口规模适度,在不给国内产业带来冲击,避免削弱国内粮食基本供给能力的基础上来确保进口贸易与国内粮食产业协调发展。
        二、大力发展与充分保护的均衡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了“十连快”,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国内而言,粮食连年增产不仅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刚性增长的粮食需求,增加了种粮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且为国民经济发展、预防通胀、稳定物价、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及应对国际粮荒、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全球来讲,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而且在于自2006年起,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十连增”是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基础实力的最集中体现。
        要确保粮食产业发展,必须要练好内功,不断提升竞争力。要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国外资本、技术、品种、管理理念的引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大限度增强农业竞争力。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了两个新要求,一是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今后的谷物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二是当前与长远兼顾。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努力提高当前的农业生产能力,还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农作物与新生代农作物的均衡
        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农企竞争的核心是品种的竞争。我国企业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选育推广优于国外品种的优良新品种,切实把握品种的主动权。
  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其中申请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因此,我们除了要向传统的单子叶农作物要粮食外,现在要多向双子叶及木本类要粮食,如现在开发的“山茶油项目”已纳入国家粮油生产范围,核桃、杏仁等产品也应该成为重要的补充。
        三、粮食品质、科技含量与种植面积的均衡

        既要保持种植土地面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同时不能为了提高单产水平,来透支土壤均衡。我国农药需求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然而作用率只有35%,65%都是作为污染物排入到环境中,而所有的污染物最终都归到土壤中。长此以往,地力扛不住、环境也扛不住。
        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目前的粮食产能中,部分属于本不该有的产能,部分属于透支未来的产能,这些不健康的产能应该按规划逐步退出。在保障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要注重保护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强农业科技、环保意识的推广和普及,让我国农业走上生态、环保、绿色的道路。另外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提高农民收益、降低土壤污染的关键。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机械化、集约化、管理化的现代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四、发挥市场主导地位与政府调控的均衡
        要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破除农业不能产业化的传统观念,必须对农业进行市场化改造,使自由市场机制在农业和粮食领域发挥基础性和支配性的作用。土地产权要分散化和多元化,要真正地做到还权于农民,使农民根据经济效益状况自主地决定土地的用途,决定种与不种,种植什么以及种植多少。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机制。
        在立足市场化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政府部门的管理作用。实际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产业,政府部门放松管理即意味着失职。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既要让农民种粮有积极性,也要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来看,现阶段应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并进一步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的根本出路,应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增添后劲,大力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上,自觉增加科技开发投入,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办厂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这成为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措施。另外,引导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绿色产业基地,这也是促进粮食产业发展非常有效的措施。

 

(作者:蒋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