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倒逼下的现代农业转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17浏览次数:8


  农业领域的四个新常态

  第一财经日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农业领域,新常态的表现有哪些?如何看待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刘永好:现在,农业的新常态表现有四点:第一,农产品供给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这只是量的基本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周期性的波动问题,目前仍然存在;第二,大量农民进城后,农业领域的规模化种植养殖正在进行;第三,现在农民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收入,这种格局要能够得到尽快改善;第四,农产品不管是粮食还是肉蛋奶,基础农产品的价格远远超过国际市场。

  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体系的格局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也正在进行。核心就在于通过土地流转使得单户耕种面积扩大、提高效率。还有就是,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迈进。这是在新常态下农业所面临的一些压力、机会和困难。

  日报:如何看待未来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刘永好:农业发展的转变现在正在进行并且还会加速,这是因为市场的倒逼。这主要在于农民进城务工年收入达到三四万呈现常态。这就意味着,农业种植和养殖的规模都一定要扩大,不扩大收入不可能提升。

  不过,单价的提升又受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制约,在市场逐渐开放的格局下,天花板效应日益明显。解决的办法只能是依靠规模扩大。正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可能。现代农业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规模。

  市场倒逼下的现代农业转型

  日报:新希望集团从事的行业,有数千年的历史。“小农经济”是这个行业的生产方式,这被学者诟病为“小、散、乱”。如何看待小农经济的存在价值?

  刘永好:小农经济正向规模化方向转变,现在正在进行而且转变得也很快。小农经济的好处在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农民依靠劳作能够保证基本自给。不过,这显然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刚开始是政策鼓励,现在就是市场的倒逼。因为城镇化推进,让农民大量进城,使得土地流转、规模化耕种有了可能。同时,这也使得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存在可能性。

  也就是说,这种逐步扩大规模的生产使得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从而弱化了小农经济。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最近有提速的趋势,国家应该尽力地支持、鼓励推动这种转型,这就是现代农业的转型。

  日报:有言论称,农业规模化后,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过去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主张,小农经济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有存在价值。如何看待这种言论呢?

  刘永好:要保证食品安全,只有在规模化、现代化背景下,才能更容易做到。当规模小、分散的时候,只靠自觉是不行的。另外,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条件不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违规成本很低。

  实际上,在国外也有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少一些。原因就在于规模化和现代化做得更好,监控体系更到位。这使得他们违反法律的成本更高。

  并不能说越分散越小农,食品安全问题越有保证。只不过,以前并不清楚而已。有机农业虽然日益受到推崇,但是食品安全所需要的道德自觉跟规模化并不直接挂钩,不是说规模扩大了,道德自觉就少了。

        粮食安全核心是保障口粮安全

  日报:出于战略考虑,中国一直强调粮食安全。而且,国外粮食价格低于国内,也就出现了中国在连续增产的同时,还大量进口。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刘永好:我认为,中国应该将粮食进行分类:口粮和非口粮。口粮指大米和小麦。其他的,如玉米、大豆、高粱等都是非口粮。要破局现代农业,就要求制定更为明确的政策。原则是:一,坚决保证口粮供给;二,对口粮增加补贴,增加支持的力度;三,适度减少对非口粮的补贴和收储,适度地、逐步地放开非口粮,腾出资金拿来补贴口粮。

  然后,政府对口粮的生产、加工、储运等方面给更多的关注、支持。以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把非口粮适度放开,根据国际的调节有进有出,增加农民的选择。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要千方百计保障口粮供给。非口粮不是不重要,而是可以适当引入市场调节的机制。

  中澳农业合作可以互补

  日报:中澳自贸区建立,如何看待这对中国农业市场及农产品企业的影响,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建议?

  刘永好: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中澳两国都有利,中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价格高,而澳大利亚人少地特别多。中国有市场,澳大利亚有资源。中国企业到澳大利亚投资有利于充分利用其闲置资源,也有利于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起到互补作用;其次,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质量高,食品安全程度在全球也是处在较高位次,它们的一些举措值得中国借鉴。

  新希望从1996年开始布局海外市场,走出去近20年。现在已经在差不多20个国家开办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国外投资的回报率也超过国内。

  接下来,新希望还会继续在国外进行投资发展,已经形成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在发达国家买品牌、合作技术;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引进资源的海外发展战略。

  海外往往在政治、法律、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国内不同,单个企业走出去成本高、风险大,抱团出海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提高效率、减少风险,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模式。

  日报:你是如何看待跨界投资农业领域的大佬的?

  刘永好:十年前,我就曾经说过,当全社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投资农业的时候,农业发展的春天就来了,农业的现代化就加快了,这是好事,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一部分农民就可以转移到城市,另一部分农民就会成为新的家庭农场主或者其他类型的现代农业生产主体。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并非坏事,反而是好事。但一定要保证农民利益,在提高农民收益上多做文章。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才能促进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这对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也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作者:刘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