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问乡村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发布者:华南农业大学发布时间:2015-12-26浏览次数:18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到2014年增长了21.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率依然维持在61.58%的高位水平”……在日前举行的“十三五”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战略会和《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上,一场关于过去5年农村教育发展和未来农村教育向何处去的讨论,将目光对准农村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中国教育报》12月20日)

        农村义务教育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我国农村学校的生源加速流失。农村孩子转到城镇学校读书,导致一边是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一边是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是在国家加强乡村学校建设、遏制农村盲目撤点并校之后出现的。这就需要反思:乡村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

        乡村孩子之所以涌进城镇学校读书,与地方政府的导向和乡村家庭的选择有关。此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点并校,把本来不想离开家乡的孩子“逼”到城镇求学。那个时候,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不错的农村家庭,把孩子送到城镇或县城读书。后来,随着乡村学校式微,很多农村家庭都觉得在乡村学校读书看不清前途,于是也“主动”选择把孩子送到城镇去读书,这就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城镇化的趋势。换句话说,农村孩子在加速逃离农村学校。

        近年来,乡村学校的“空心化”和城镇学校的“大班化”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文要求农村地区停止盲目撤点并校,并着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化现象。但是,在乡村地区,这两个基本问题没有大的改观。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思路没有变。虽然国家要求地方重视乡村教育,可是,相当数量的地方教育官员认为,城镇化才是出路,于是以勉强、低水平维持的心态,建设乡村学校。上级检查时,每个乡村都有学校,可具体的办学质量如何,却是另一回事。谁都看得明白这种办学思路——让农村学校在没有学生选择时没落,而不是把学校办好,吸引学生回流。二是对教育还抱有希望的家长大多会选择送孩子进更好的学校读书。虽然乡村学校就在家旁边,但尴尬的办学状态难以吸引乡村家庭和乡村学生。

        必须意识到,一些乡村学校的人气经过多年撤点并校的折腾,已经消失殆尽。要重聚乡村学校的人气,不是简单地停止撤点并校就可实现,而是需要花更大的精力,给予更多的投入。首先,地方政府要彻底改变把城镇化作为乡村教育出路的思想,要认识到,建设好每一所乡村学校,不仅是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每个乡村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要求,也是让乡村有生气与活力的根本。没有了琅琅书声,乡村的文化和精神也就黯然无光。其次,在建设乡村学校时,各级政府应该抓住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前不久,国家出台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标准的新政,这对于发展乡村教育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教育的经费不宜集中在乡村中心校,教学点也应得到应有的投入,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另外,我国各地的乡村学校校舍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在吸引、留住高素质师资方面,还有诸多现实困难。国家采取的措施是给乡村教师适当的生活补贴,给乡村学校配备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这有一定作用,但彻底扭转乡村教育局面还需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

        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是经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即是不是真正认识到办好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下定决心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完全可以调整现在的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模式,像日本、美国等国家一样,把教师纳入国家教育公务员管理,保障教师的待遇。乡村教师的收入要高于城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教师轮岗制,促进教育的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