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小农户大国情”的国策深意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8-10-15浏览次数:476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强调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如何深刻领会中央决策意图,正确认识新时代小农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挑战,加大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内容。

    小农国情将长期存在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力量,在发展中不断演变,在演变中持续发展。

    一是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城镇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欧洲大陆和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小农发展历程观察,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那些熟悉农业生产、习惯农村生活的中老年农业人口完全退出农业前,小农户都将在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运转中发挥基础作用。

    考虑到目前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力平均年龄约为50岁,尚需20~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才可能迎来务农小农数量急剧下降的拐点。即使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仍有数亿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以户籍形态和不在地农户形式存在的小农户仍是最大的群体,他们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未来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二是小农户将继续分化。大部分会离土离乡、进城就业,成为非农户或兼业户;小部分成为租地家庭农场等专业农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则呈现专业小农户逐步减少、土地日益集中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规律,如美国农场数量从1970年的292万个下降到2016年的206万个,平均规模则从155公顷扩大到179公顷;日本农户数量由1985年的466万户减少到2010年的252万户,平均规模由1985年的0.88公顷扩大到2011年的1.88公顷。我国一些东部地区也开始了类似的发展迹象。如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数量由2013年的1267个减少到2016年的966个,平均经营规模则从113亩增加至143.3亩。

    三是小农户将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考虑到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小农户在不同地区的格局和生存形态并不一致。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小农户,城郊小农户和农区小农户,无论是经营规模、劳动分工、收入构成大相径庭,多元化将是我国小农户长期的基本特征。

    规模化的家庭农场面积差异充分证明了这一特征,黑龙江省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407.3亩,84.5%的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种植;而浙江省家庭农场平均经营土地面积89亩,亩均产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小农户的战略作用不容低估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元,也是农村基本生活单元,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向非农产业提供劳动力、维系农村社区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目前,小农户耕种的自家承包地和流入农户承包地合同面积共计11.8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合同面积的86.1%,仍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任务。特别是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小农户自己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着有力支撑。

    二是支撑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为二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劳动力源泉和人力资本。

    三是生成规模经营农户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正处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快速成长阶段,分析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产生和发展过程,小农户是其最基本的成长来源。据统计,全国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402.1万户,基本源于承包农户;纳入农业部门名录的54.86万户家庭农场中,超过80%来自本村的承包农户。

    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我国城镇化数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并未出现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在此过程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数千万农民工返乡,却并未对社会稳定造成显著影响。这均得益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小农经济发挥了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确保了我国社会的总体稳定。

    五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小农户保存了农业生产知识和传统文化,维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现代生活交织融合,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对全球文明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文化。

    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农业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小农户面临的挑战越来越突出,生产生活境况与其他群体比还比较脆弱。

    一是老龄化、兼业化严重。因代际分工等原因,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平均年龄约50岁,60岁以上的比例超过24%。同时,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逐年增加,农户兼业现象逐步凸显。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监测数据,2015年包括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两类兼业农户,在务农农户中的比重超过3/4。

    二是难以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现代农业要求大生产、大物流、大市场,而小农户占有土地、装备等资源少,土地细碎化又导致其组织成本高、融资能力弱,运用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依靠自己打破农业生产的“低水平均衡”,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条件和动力不足。特别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囿于资源环境恶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小农户生产生活极易陷入困难,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三是国际竞争力不强。加入WTO以后,我国小农户面临内部工业化和外部全球化的双重挑战。而我国小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4%,仅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2%,导致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在欧美等国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经营规模小而散的我国小农户很难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获得竞争优势。

    四是制约城乡均衡发展。我国小农户目前户均承包地仅8亩左右。2017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27%,但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总量的7.9%。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农业效益不高,致使农民收入仍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37%。单纯依靠小农户自我积累,获得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等同的收入水平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小农户发展的六条路径

    要尊重历史,着眼长远,绝不能抛弃小农、剥夺小农,而要努力创造公平环境,构建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政策体系,实现小农户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一是继续分化减少小农户。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超过10%。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速度虽然高于第二、第三产业,但现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失衡,表明仍有减少务农劳动力、继续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巨大空间。农业直接从业人员的减少将有助于促进规模经营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增加农户从事农业所得。要在通过取消各种政策壁垒和门槛、继续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务工落户定居持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务农劳动力的减少与我国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二是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我国已处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弱势农业向强势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小农户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要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行绿色发展,从而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以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推动我国农业由量到质、由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转变,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大国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大国小农竞争力提升样板。

    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在切实维护亿万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专业农户提升经营规模,通过鼓励开展互换并地、土地整理等方式解决地块细碎化,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提升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土地资源要素适度集聚。要高度重视非农户退出承包地问题,特别要研究“不在地地主”大量并长期存在背景下的土地充分利用方式,引导长期进城落户的非农户有序退出承包地,扩大务农小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以务农劳动力的大量减少,克服资源对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约束,提升务农效益和竞争力。

    四是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分享政策红利和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共生、共营、共享、共赢。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重点帮助小农户处理好农业生产中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解决小农户依靠自身能力办不好办不了的困难。要以服务农业农民为根本,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产业进行培育,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将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五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培育制度,健全培训体系,提升培育能力,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特别注重从传统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高校毕业生中就近培育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特别是富有工匠精神、精英意识、企业家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提升小农户、带动小农户的有生力量。

    六是创设普适性农业政策。立足于小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和产业特点,创新面向小农户的普适性政策。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农户信息化运用水平,解决单个小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发推广小农户适用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中小型配套、多用途、全产业链条的农业机械装备,提升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和水平。加快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步伐,及时满足普通小农户生产信贷需求。提升保险赔付标准,扩大保险品种,实现保障农业生产全部成本、保障各类特色品种、保障农民收入等。积极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进行服务对接、产销对接,着力解决小农户产品销售价格等信息失真、买难卖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