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为产业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8-11-07浏览次数:95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产业扶贫发挥的作用备受肯定。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是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才能持久,精准扶贫需要科技支撑才能有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同理,产业扶贫要精准发力,也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学技术下乡,为产业扶贫接长“手臂”。产业扶贫要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但是在农村,了解并懂得运用先进技术的人群并不多,所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开设各类培训班送科学技术下乡。对贫困人群进行科技培训,要坚持实效、实用的原则,内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农技知识易学、易懂、易掌握。

贫困人群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培训时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从贫困人群实际需求和能力出发,由贫困对象“点菜”来确定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培训内容真正入脑,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实现增产增质增收。二是要从培养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入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本地就业、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的发展能力。三是要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提升贫困人口市场经营能力,改变小富即安、仅靠种养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引导贫困人口参加各类经济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利用网络通信,为产业扶贫插上“翅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这几年发展迅猛,普及率不断提高。截至2017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一个微信。茶余饭后,打开手机刷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利用这种“新常态”,为产业扶贫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新技术、新知识,何乐而不为?

近两年,农技类、扶贫类手机APP应运而生。农民打开手机就能学习农业类知识技能,而不再局限于线下的课程或培训。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为农民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提供了更快更新更便捷的途径。

移动设备和网络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打开了“网络课堂”的大门,同时也为产业扶贫打开了电子商务的通道。依托电商平台,将贫困户的农产品信息与市民消费需求进行对接,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实现了特色优质农产品直供市民餐桌,解决了优质农产品“难买难卖”的问题。

创新“互联网+科技扶贫”新模式,发挥网络在帮助贫困对象增收增智的独特优势,已经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新动能。为了让网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扶贫,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网络通信设备;二是加大相关培训的力度,由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渠道和能力有限,所以相关的培训显得十分必要;三是进一步推广网络通信技术等的使用。

融入前沿科技,为产业扶贫注入“智慧”。正如人有大脑具备智慧一般,这两年“智慧农业”这个词汇的热度也在不断上升。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智慧”。智慧农业是农业中的智慧经济,或智慧经济形态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

现在,当你走入田间地头,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无人机、智能化温室、LED生态种植柜、甚至是VR(虚拟现实)技术等等。这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有效提高耕作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保障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要素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高级创新要素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扶贫产业对于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尤为迫切。产业扶贫的关键是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来推动产业发展。所以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大力借助“智慧农业”的东风。比如在扶贫过程中,加强对农村物联网的推广与构建,加强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产业扶贫只有充满“智慧”,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而精准,精准扶贫这朵花才能绣得更美!

产业扶贫是高效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科技创新是产业扶贫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上,要为产业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扶贫工作精准发力、收到实效。(顾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