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消息,吸引了笔者的注意。12月16日,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西和风情小镇举行了一次集体婚礼,20对新人身着传统中式礼服集体登台,步入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西和风情小镇,是广州市从化区打造的十大特色小镇之一。而打造这一小镇的主力军,基本都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比如西和村第一书记陈敬良,今年年初才驻村工作,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人居环境、小镇建设等资金项目,以西和“最美一公里”为核心区域,加快小镇环境设施建设。
在从化,由年轻人挑起乡村振兴大梁的例子,比比皆是。“90后”邱稳庄已经在西和村里种了6年葡萄,成为了一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生于1986年的白杰鹏在莲麻村里专心酿酒,把爷爷的手艺发扬光大;“80后”王海宝在西塘村里种水稻、种蔬菜,还“种”出了一个新型生态农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千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如此描述他的乡村生活。而当下这些活跃在乡村一线的年轻人,并不是无欲无求的隐士,他们更多的是把乡村看作一块寻梦的热土,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同时收获财富,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到乡村来?首先是乡村发展有前景,在乡村发展有保障。广州市从化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主要围绕“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总体要求进行,以十大特色小镇为抓手,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上文提到的莲麻、西和、西塘,都属于从化十大市级特色小镇队列。而与全区乡村振兴规划相匹配的,是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以及优惠政策,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扎实基础。
其次,是一批年轻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了“头雁”效应。比如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安娜,从化鳌头镇西塘村特色小镇工作组副主任万燕芳以及西和村第一书记陈敬良,都是“80后”,他们年富力强,善于沟通,更能够用年轻人的思维去理解年轻人。
当乡村发展的政策红利,与年轻的基层干部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乡村的发展空间越大,干部做事的劲头就越大,随之吸引而来的年轻人就越多。
放眼全国,这种“规划先行+年轻干部”的组合,正在不断地被实践、被印证。
以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为例,全镇通过莫干山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民宿业走上了致富之路,莫干镇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乡村振兴版图中的“网红镇”。根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就有近3000人返乡创业,不少都是年轻人。当地县团委为此成立了青创联盟,常常组织本地的“创客”们进行路演研讨。为了不断激发年轻人的活力,德清县还成立了全国首家村级返乡创业协会,让返乡青年们在自身致富同时,又带动乡邻致富。
将视野拉回佛山。佛山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让年轻人充当主力军,就要打好“规划先行+年轻干部”这张组合牌。但结合具体实际,这张组合牌,到底该怎么打?
今年年初,佛山市委农办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召开乡村振兴座谈会,邀请多位专家为佛山乡村振兴把脉。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提到,佛山是“带着村庄的壳进城”的——佛山城乡关系的特征,是乡村仍然保留着村的体制,但在空间上已经与城市高度融合,并且拥有的农村用地已经不多。他提到,佛山的乡村振兴,更多的是要进行“城市蝶变”。
从这个角度出发,佛山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充分释放城市蝶变的红利,并且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蝶变所带来的无限活力。在这一点上,南海区里水镇的实践值得参考。
南海区里水镇有两张“面孔”,这恰好也是佛山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缩影:一张“面孔”,是工业化的里水,位于镇南;另一张“面孔”,是保留自然本底的里水,位于镇北。在里水打造乡村振兴连片先行区的规划中,南北里水,各有侧重。且根据里水镇的“一村一品”规划,贯穿南北的全镇16个村都将各有风情。里水镇在乡村振兴中的“点—线—面”规划,也为年轻人回乡创业提供了明确清晰的发展指引和可行路径。
佛山历来重视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并且着重锻炼年轻干部的基层实践能力。比如佛山在去年推出了干部双向挂职机制,在市直机关与基层单位之间开展干部双向互派挂职锻炼。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纵深推进,基层党组织力量不断下沉至村居、社区等“神经末梢”的当下,佛山更需要一批沉得住气、做得了事的年轻党员干部,到基层去当“头雁”,奋力领航,带领更多年轻人挥洒青春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