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村民分类意识不强 终端处理系统未建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面临多道坎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1-03浏览次数:141

    “试点效果一般”“没有太多借鉴经验”“设备成本太高”“村民意识不强”……这是基层工作人员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时普遍的感慨。

  作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之一,博罗县在农村垃圾收集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但仍不敢轻易开展。

  2018年10月印发的《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指引(试行)》(下简称《指引》)明确规范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走向和管理机制等内容,但政策究竟如何才能更好落地,尽量避免走错路、做无用功?各地都在积极寻求答案。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还需广泛宣传,培养村民的分类意识。 新华社图片

    政府资金压力大 环卫工人缺口大

  “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是当前全省基本建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镇转运”这一环节,部分地区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企业,由第三方企业运作,部分地区则依旧由镇相关部门负责,出人力出设备管运维。

  紫金县敬梓镇以每年66.36万元的招标价引入了紫金县亿航保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下简称“亿航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全镇的垃圾收集与转运工作。

  “我们2016年开始和敬梓镇签约合作,2017年服务费大约是4万多元一个月,2018年升到了6万元。”亿航公司总经理徐鑫提到,目前垃圾收集转运的人力和机械成本都比较高,企业的实际利润低。“比如说,村民会将生活垃圾和大件垃圾、建筑垃圾混在一起扔,这是我们目前最头疼的事。一旦混在一起,我们将其分类出来或者直接运走,都是一项大工程,这实际也不在合同范围内。但没办法,村民说不通,他们就觉得是一样的,不拉走就打电话来投诉,我们也很无奈。”

  徐鑫称,按照合同,亿航公司只负责收集转运生活垃圾,并不包括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而村民的这一行为大大提高了保洁公司的工作量和转运成本,“如果单看利润,企业参与其中获益不大,但现在国家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全国都在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这是个大方向。”

  与敬梓镇不同,博罗县长宁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工作全部由镇运维。“长宁镇负责将各村垃圾收集站的垃圾集中运到镇中转站统一压缩,或者运用有压缩功能的垃圾转运车,边收集边压缩后直接运到博罗县光大发电厂进行处理,这个环节涉及的人员(环卫工人)和设备都由长宁镇负责管理。”长宁镇副镇长曾健锋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当前镇属环卫工人共65人,农村保洁员共115人,基本能保证每天全镇约40吨垃圾的及时清理转运,但如果要将农村生活垃圾进一步分类,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人员、设备和资金压力。“设备更新可以依靠资金解决,但设备成本高,目前乡镇的资金压力比较大”,曾健锋提到。除此以外,环卫工人的缺口也是垃圾分类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请不到环卫工人。一则工资低,二来愿意应聘环卫工人的,多数年纪较大,因此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医疗社保等也难完善。”

   终端系统未建立 前端分类难推行

  2015年,博罗县在县城东森华城和皇管花园两个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目前,东森华城还在运作,皇管花园已停止试点。

  据博罗县环境卫生管理局分类办(下简称“分类办”)负责人苏振宏介绍,东森华庭与皇管花园的垃圾分类只分三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因博罗县未建成厨余垃圾终端处理系统,所以厨余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一起运往博罗县光大焚烧发电厂进行处理。此外,博罗县一直在做废旧电池的收集工作,一般是堆到一定量后找有资质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由于皇管花园小区外来人员多,流动性强,宣传工作难见效果,分类正确率低。鉴于效果欠佳,该小区试点已经停止了。”苏振宏提到,目前只有东森华庭还在继续试点工作,“但是博罗县的终端处理系统未完善,导致垃圾分类后无法分开运输、分开处理,所以没有全面推广这项工作。”

  据了解,博罗县2017年底被选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县,目前计划先在10个镇开展试点,根据具体试点情况再在全县推广。

  博罗县计划试点将垃圾分成4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有机易腐垃圾。确定试点方案后,先在全县建立小型厨余垃圾终端处理系统(日处理量为5-20吨),负责处理试点镇分类出来的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则由各镇先找一个临时收纳场堆积,待县选好点后再运过去。“试点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终端系统的具体技术还不熟悉,这部分要等招投标引进第三方企业以后才能讨论。”苏振宏表示,目前已经上交了相关方案,正在走流程等审批。

  与博罗相比,紫金县敬梓镇正联村的试点分类更简单。试点期间,正联村委会给每家每户分发了一个贴着厨余垃圾标签的红色垃圾桶,要求每家每户将垃圾干、湿分类。但由于该项目只在村试点,县镇两级并未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正联村分类后的垃圾依旧堆在一起运往镇中转站,导致前端分类成了无用功。“我们村的试点已经结束了,从最终结果来看,试点效果一般。”正联村委会主任廖志凡表示。

  据紫金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规划建设股李工透露,目前紫金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主要是“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村一级由保洁员收集,镇一级聘请第三方公司负责各村垃圾的收集和转运工作,县一级则负责普通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填埋。“我们现在只在县无害化填埋场有大致的分类,因为填埋场的进场垃圾是有要求的,因此,镇一级聘请的第三方保洁公司在将垃圾运往县级填埋场之前,会将重金属、建筑垃圾等不能进场的垃圾分出来。”李工表示,目前县一级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重点工作还是收集,分类是之后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

   垃圾去向已明确 鼓励市场化运作

  垃圾分类后的去向与处理,是目前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大重点,也是村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指引》对五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出了明确的去向:可回收物由废物资源化回收企业定期收购并回收利用处理;村民无法自行处理的、农贸市场、集市、农家乐、园林绿化修剪产生的有机易腐垃圾,村“两委”或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堆肥桶、阳光堆肥房、好氧微生物处理机等方式处理;有害垃圾需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危废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转运至所属区域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余泥渣土砖瓦等惰性垃圾由村“两委”统筹选址,采用就地深埋、填充路基等适当方式妥善处理。

  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多个县级相关负责单位发现,当前这些单位的建设思路与指引规范基本符合。

  李工提到,此前紫金县曾在两个村试点了垃圾分类工作,虽然结果不理想,但由此吸取了经验教训,明白“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是建设的一大重点”。“在这两个村的试点中,我们发现,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前端、中端和终端是紧密相连的。”李工指出,前端村民缺乏垃圾分类收集意识,中端村镇缺乏相关配套设施引导,终端县级则缺乏配套服务和资源化、无害化等处理系统。目前,紫金县各镇正在升级改造垃圾分类中转站,已有5个镇动工,计划2019年4月前全面完工。

  《指引》提出,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在全域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智能化管理水平。对此,各方都比较认同。

  “市场化运作肯定是目前来说比较合理的机制。一方面,第三方保洁公司经验足,专业化程度高,另一方面,我们签订了协议以后,出现问题可以定向追责,机器设备方面也可定期要求检修。”苏振宏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市场化十分认同,他认为没有聘请第三方企业的镇一级相关部门最有发言权。“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现在自己负责中转站日常运维的镇一级部门,但凡设备出现问题需要维修的,都要花费很长时间,而流量大的中转站一旦停工,必然会出现垃圾堆积等问题。”他认为,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协议,能大大提高中转站的运维效率,节约时间成本。

  徐鑫认为,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前景非常大,但因设施及人员配备投入大,目前还不敢有大动作,“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但各地市都还没真正开始推行。”他表示,自己有心想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但还要再看看。

   记 者 观 察

  规划建设需与宣传教育并行

  近来,为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省各地不少村委会尝试以垃圾兑换商品的形式,鼓励村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收集,但目前大部分都仅限于可回收垃圾和电池,未涉及更多垃圾分类。

  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前端,村里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培养村民分类意识,后续再做考虑,其实是个不错的尝试。但在宣传推动的同时,县镇两级需加快步伐,合理规划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如此才能与前期宣传产生联动作用。

  在记者走访的试点案例中,不少村民反映,只要求村民分类,但村级相关分类设施未完善及分类走向未明确,大大打击了他们的分类积极性,让他们觉得自家分类工作变成无用功。从采访情况看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均认为这对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重要作用。但终端处理体系未建立,垃圾走向未明,宣传难见效。

  另一方面,据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终端处理系统的选址也是一大问题。“只是在村道放置垃圾桶,都会引起附近村民不满,要建大型终端处理系统更容易引发矛盾。”因此,选址让他们很是为难。笔者认为,选址阶段需要规划部门慎重选择、合理规划,确定地方以后,加强宣传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垃圾分类的明确走向,做好降低对附近村民影响等保障措施,以取得村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