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这里曾被喻为惠州的“北极”,不仅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惠州最北部山区,也因为它没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广东省重点贫困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近年来,在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上东村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压茬推进、接续实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为突破口,努力塑造健康乡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的新风貌。现在,当你走进这里,眼前的所见都不会让你把上东村跟贫困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光伏发电、生态瓜果种植大棚、瑶家小楼黄墙黛瓦……这里因地制宜的规划极具特色。
当前,惠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东村这个全国绿色村庄也在生态脱贫致富大道上昂首前行,一场蝶变已经发生,还在继续……
围绕“山、水、文”做好产业振兴文章
当第一次来到距离惠州市区相对遥远的上东村时,惠州市委办驻村干部、上东村第一书记刘艳军既兴奋又深感压力。
2016年,上东村集体年收入仅有2.7万元,全村贫困户50户192人,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交通较为闭塞……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村庄与贫困现状形成的强烈反差,还是给了刘艳军很大的震撼。
长期以来,因为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限采区。肩负着保护水源和山林的重任,上东村注定无法走上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也不能简单地“靠山吃山”。另一方面,通过走访,他发现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特别是部分贫困户,期待着“扶贫先扶碗”,只愿接受资金扶持,提及工作就连连摇头。在这种情况下,脱贫奔康的路子在哪?
为此,刘艳军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共同找准突破口。“上东村精准扶贫工作要找好平衡点,在扶贫中巧打生态牌。如同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脱贫致富梦,一头挑着绿水青山梦。”刘艳军回忆。很快,一个脱贫思路在碰撞交流中不断完善成型:立足上东村资源禀赋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同时,着力做好民生实事,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走脱贫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贫困村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上东村势必要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道路。”刘艳军表示,得益于村干部和村民长年坚持“守住绿色就是守住生命线”的理念,上东村群山半抱,寒山河穿村而过,百竹园郁郁葱葱,茂密的古树成片,更有丰富的优质温泉静待开发。同时,蓝田瑶族乡是省内最大瑶族乡,当地正在挖掘恢复特色文化,并把它与旅游紧密结合。
接下来,上东村将努力做好“山、水、文”三篇文章,坚持以温泉项目为龙头,全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主导产业。刘艳军争取到高速公路在上东村建造出口,为上东村将来旅游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等高速一开通,客流涌入上东村,到那时,青山绿水将转化成金山银山。
“一户一策”助力全村共同奔康
如果说,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道路是上东村振兴乡村的长期战略,那么当前,如何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上东村也相应做出了“短期”和“中期”的规划。
通过分享“阳光收入”,上东村筹建光伏发电项目,投资约48万元建成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入约3万—5万元。发展绿色种养,筹集50万元入股娃娃鱼养殖企业,每年贫困户可享分红4万—5万元。通过争取政策资金和合作社自筹资金等方式,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种植高山茶,贫困户可以以土地或资金形式入股分红,也可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
此外,村里想到了广告位租金收益,利用政策资金在高速公路边设立一个大型广告位出租,利用村委宣传栏建设广告位出租,每年也能为村里带来一定的收入。
通过整合各方力量,上东村采取“一户一法、分类施策”帮扶贫困户。2016年,惠州市委办一次性采购36头水牛发给贫困户发展养殖业;2017年和2018年协调惠州市海洋渔业局给养鱼的贫困户赠送鱼苗。
村民谭海坚是村里的贫困户,在经过两年多的帮扶之后,谭海坚对脱贫有了莫大的信心,也琢磨出了致富的窍门。目前,谭海坚主要种植辣椒和玉米,但与别人不同,他经过一番思考和摸索后,通过大棚进行种植,在反季节产出的辣椒和玉米往往能卖出好价钱。“在爱心企业帮助下,我家里还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一年收益也有将近3000元。”谭海坚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好了,他接下来准备自己投入一点资金改造大棚,种植更有市场的有机蔬菜。
在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看来,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真正走上致富之路,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才能培育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这也是振兴乡村特别是贫困村的必然举措。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上东村里像谭海坚一样的村民不少,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途径和方式脱贫致富,成为贫困村迈向新农村的新生力量。
上东村半山腰上,经常能看到村民杨金发的身影。2017年开始,他在这里种植了龙井茶,他还贷款5万元入股瑶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3亩鱼塘,各种收入、分红,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奔上了致富之路。
采访期间,刘艳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上东村村集体收入仅有2.7万元,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目前已超过20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村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年收入也超过1.2万元。
目前,上东村利用村委会后面的荒地建起了一个生态果园种植示范基地,种上葡萄、百香果等作物,待正式运营后,不仅可以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其“扶贫基地+新型运营主体+贫困户”的模式,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还将进一步提高。为了实现集体致富,上东村还筹划今年组织村里的“劳动能手”“致富能手”到外地学习,将先进的种养、生产经验带回来,带动大家一同奔康。
美丽乡村提升村民“精气神”
2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崭新的卫生站、现代化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湿地……走进上东村,你会发现村容村貌大变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新农村。
“扶贫也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也好,不仅仅是要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还要真正为村民办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切身感受贫困村的蝶变。”刘艳军表示,新农村建设要接地气,不能脱离实际,不顾农民的实际需求,要从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困难的事情抓起,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于是,一系列民心工程迅速铺开建设,新建了张坑桥,完成多条村道硬底化改造,部分道路装上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出行问题;重修被山洪毁坏的江湾陂;改扩建了2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新建了上东村卫生站,扩建了村公共服务站。
为了打造有瑶族特色的村庄,村里的房屋也统一了瑶族建筑的风格外形,深灰色基座、瑶族特色图腾、仿木纹色线条、米黄色墙面、仿古式深灰色坡屋顶,整洁大方的房屋让村子的建筑看起来统一协调,充满独特的美感。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们看来,村容村貌的改变不仅仅是眼前的,也是着眼于将来发展的,村子的变化也带动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村级五保户集中安置房,成为龙门县幸福安居工程的示范样本项目。“我们集中补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把村里的五保户统一起来,建设了幸福安居工程。”上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军文介绍,该项目位于蓝田瑶族乡中心小学上东村教学点旁,距离村文化广场和村卫生站仅100米,在解决好了老人入住后的照顾、管理和服务问题后,也方便了村医上门治疗以及老人们参加文体活动。
上东村还建起了江湾公园,装上彩灯,并沿着寒山河两岸种上了油菜花。同时,村里的农贸市场和游客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设中。对于村子的变化,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深有感触。“有了文化广场,我们每晚都能在这里跳广场舞”“村子越来越美了,人都觉得精神了许多”。看到生活环境的改变,村民们心里更敞亮了,“精气神”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