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岗坡渡槽不仅为罗定提供灌溉水源,还传承着红色精神。
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是记者初到广东的第一印象。广东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过去近40年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在粤东、粤西和粤北,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城乡差距悬殊。如何发挥广东的经济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把广东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变为潜力?近日,记者参加“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广东乡村振兴”大型采访活动,前往广州、韶关和云浮实地调研,试图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答案”。
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记者团走进南雄。
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广东省统计局数据,就2018年的GDP来说,广东的经济体量和澳大利亚大体相当,同时,它还约等于0.8个加拿大,0.7个意大利,0.65个巴西和小半个英国。广东以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在过去30年内,GDP排行居全国之首,在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带动下,2018年跑进了“9万亿俱乐部”。
但是,作为全国最富的省份之一,广东却有超过一半的城市连续多年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云浮市为例,2018年人均GDP为33603元,比贵州安顺还要低2628元。而在广东省内,广州、深圳、珠海等9城集中的珠三角地区,以全省55%的人口、30.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广东省80%以上的经济总量。区域发展不平衡,恐怕是广东目前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时,在粤西、粤北和山区的12个城市中,还有173.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据国务院扶贫办数据,目前全国的贫困发生率为3.1%,而在广东,这个数字高于4.3%,粤西、粤北和山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会更高。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后是城乡发展不平衡。2017年,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85%,是全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之一。但是,这一指标在广东省内差距很大——珠三角地区为85.29%,几乎是粤西的两倍。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
重工商轻农业,重城市轻乡村,是过去40年广东发展观上的偏见。“搞经济”一直以来是广东的主要职能使命所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贸易往来,从政到商的“唯GDP”论,难免会忽略乡村地区的发展。
同时,珠三角的工业城市群对劳动力、资本都产生了虹吸效应。生活在乡村的人,去县城打工能赚到更多的钱。不论是在流水线上组装手机,还是在纺织厂修剪成衣线头,似乎哪个都比种地赚钱来得轻松。进城打工,成为大多数广东农民的内生选择。记者在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良洞村看到,村里只有零星一些老人,年轻人几乎都到城镇打工去了。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仅是广东的问题所在,也反映出广东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首先从城市建设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是中国城镇化的标杆级地区。深圳和广州作为经济改革的头阵,人口、建筑和公路密度都是极高的。深圳和广州在狭小的土地面积上拥有惊人的GDP密度,土地空间日趋饱和,好的项目无法在城里落地,城市居民也深感交通和房价的巨大压力。
2018年9月,广州市国土规划委印发通知称,白云、黄埔等6县区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可报批新增建设用地。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将有大量的农村集体用地,有可能变身为建设用地。
记者在象窝山茶园采访来自贵州的采茶工人。
其次,农村消费的增长,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同样巨大。广东市场消费量巨大,从饮食中就可见一斑。广东饮食讲究新鲜,不喜过度工业加工,农产品多以原始状态被消费。据了解,广东人每年要吃掉8亿只鸡,喝掉25万吨茶。但很少有人知道,广东的养鸡产业是全国最大的,畜牧和水产产量也很大,只是这些鸡鸭鱼肉还未出省,就被吃个精光了。除了鸡之外,广东的茶也品质上乘,却根本没有机会出省——身在人均年消费4.5斤茶的省份,这些茶通通被内部市场消化了。
就农村这个区域而言,消费潜力也是巨大的。二元结构让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频繁,不论是到农家乐里采摘游玩,还是到产业园里工作,都能给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收入增加了,农民也就有了购买力。
记者在南雄调研时发现,当地有很多的建材生产厂家,库房中堆积着大量货物,如果能够调动当地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本地生产的陶瓷、地板砖、瓷砖,也会像本地的鸡鸭鱼一般,自产自销、内部消化了。有学者估算,在我国农村,仅改造现代化农房一项,就能带动200万亿元的市场,不仅刺激了消费,还去除了结构性库存。
产业振兴的广东实践
读懂广东如何均衡发展,也就能更好地了解该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现在来看,广东已经有了一些灵活的尝试。
解放思想,不论是对哪一场改革来说都至关重要。重工轻农的思想、不敢改革的思想、安于现状的思想必须要摒弃。尽管国家有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但广东有广东的情况,必须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采访团在南雄调研时,记者遇到了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他从事“三农”事业多年,把广东人敢闯敢干的那股劲带到了农村。他心中有一张乡村振兴的实施图,按照这个路子,不仅在广东,甚至是全国更多的农村都是行得通的——第一步,就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二步,就是整合资源,发挥特色产业的引领作用;第三步,就是完善村规民约,用乡贤文化提升村民素质,实现更高层次的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仗,但是也应该警惕,这一仗并不只是铺铺路、扫扫地、丢丢垃圾那么简单。包括道路整修、污水处理和厕所改善,南雄将古市镇丰源村的整治项目统一承包给了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从承包第一日起,村庄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都交给了该公司。眼见的,丰源村道路四通八达,民居错落有致,还建有村民文化广场。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丰源村村民林春华对记者说,村子漂亮了,村里人更和谐了,村民都感觉更有幸福感和自豪感了。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也孕育了特色产业,除了各式南方水果之外,还有陈皮、肉桂、簕竹等等,不仅占有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还出现在海外每一条唐人街的华人超市里。广东具有天然的特色优势,甚至能够做出特色的陈皮银行、陈皮期货,但下一步要做的,还是要延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更好地与二三产业融合。
云浮市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稻米加工车间。
以肉桂为例,罗定市有“中国肉桂之乡”的美誉,目前采用的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一个龙头企业至少把当地10万农民连接了起来,实现肉桂种植的标准化,土地也向有实力、有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大户集中。在肉桂的深加工上,在过去生产牙签、筷子等木制品的基础上,还将肉桂废料做成了食用菌培育的基质。在榃滨镇的一个肉桂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切割肉桂,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肉桂清香。
据榃滨镇镇长蓝美介绍,目前,该镇已经形成了一条包含桂皮、桂油、牙膏、保健酒、食用菌等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配套的肉桂产业园区正在建设中。在规划之下,以肉桂文化为主体的特色小镇和生态旅游路线,将会推动罗定肉桂产业产值迈进50亿元大关。
良洞村民居上的壁画。
广东历来有乡贤文化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在良洞村乡贤温北英筹集了8000元,创办了现在的温氏集团。近年来,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良洞村村民创办家庭农场,进行现代化养殖。目前,良洞村共有养殖户58户,养殖年产值近1200万元。依靠着温氏集团这个庞大的养殖业“航母”,良洞村在养殖大潮中顺风顺水,养殖产业日渐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村企还合建了塑料包装厂、编织袋厂等轻工业,并带动就业、人流和物流等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现场。
“振兴有了产业,农民在自己家门口赚到钱,农村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云浮市政协主席黄达辉在座谈时表示,云浮有两大法宝,一个是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理念,另一个就是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据了解,目前在温氏集团及其相关企业工作的良洞村村民有206人,每年工资性收入约1000万元。除工资性收入外,良洞村大部分村民都持有温氏股票,每年能够享受股票分红带来的收益,现在,村里年收入千万元、百万元的村民已不足为奇。可以说,一个龙头企业,盘活了一片土地,吸引了一批资金,带富了一批农民。这笔账,划算!
广东依靠优先发展的优势,积累了一批人才、资金和企业。而下一步,这些资源将会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巨大动力。眼下,广东各地的农村人居环境正在整治中,农村电子商务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多条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正在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潜力的广东会为全国的乡村振兴带好头、打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