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挖掘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弘扬红色文化,将刘广生故居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4-30浏览次数:410

  中山南区古称良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香山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近代以来,南区涌现出了一批爱国志士,他们的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中山青年革命运动先驱、共青团中山县委首任书记刘广生,是香山县龙眼树涌村人(今南区北溪社区树涌村),也是南区爱国志士中的一位,其故居至今保存完好。为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并进一步挖掘、弘扬、传承南区红色教育资源,拓展党性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南区党工委会议研究决定,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将刘广生故居打造成区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化资源发掘促文化保护,以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成为南区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路之一。

  成立学生社团带动中山青年学生运动复苏

  1901年,一个男童在香山县龙眼树涌村出生,取名刘广生。刘广生幼时家贫,但聪明勤勉,成绩十分优异。1920年,他考入县立中学,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后,新思想、新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刘广生开始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以满腔的爱国热忱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

  1925年初,在团广东区委学委的帮助下,刘广生、黄健等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成立了新学生社中山分社,开展青年学生运动,这标志着中共组织领导的中山学生运动开始走向新的阶段。

  广州“沙基惨案”发生后,中山的学生救国运动掀起了高潮。1925年9月,中山县学联会成立,刘广生当选为学联会主任委员。学联会在中山开展革命活动,使自五四后一度沉寂的中山青年学生运动复苏。

  慑于革命运动的声势,国民政府中山县当局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压制学生运动。当时,中山县女子师范学校教师张仕钊是国家主义派,上课时宣扬国家至上,反对人民革命,对学生运动诸多刁难。进步青年学生组织学生进行罢课斗争,要求校方解聘张仕钊,将其驱逐出校;县立中学校长林荀为镇压学生运动,竟出动武装搜査学生宿舍,威胁家长,又指使一些学生出版壁报攻击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在时任中共中山支部书记李华炤的指示下,刘广生、黄健等发动青年学生择师运动。刘广生等通过《学生喉舌》等刊物,向广大学生揭露林荀及学校当局的丑恶行径,使学生们更坚定斗争的信念。林荀竟宣布开除进步学生刘广生、黄健、高宗濂、孙康等13名学生的学籍。

  校方的行为激起了广大进步学生的愤慨,他们在中山中共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全校学生开展罢课斗争。接着,县立男子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以及部分中小学也纷纷组织罢课声援县立中学;农会、工会组织也在报刊等发表声明声援,形成了全县性的反对国民党当局无理开除县立中学进步学生的罢课行动。罢课斗争持续半个多月,其中县立中学第十六班停课将近一年。

  最终,国民政府中山县当局作出让步,被开除的刘广生等13名学生学籍得以恢复,县立中学校长林荀被撤换,压制学生爱国行动、提倡买办洋奴教育的教师何树昌被开除。

  建立中山共青团组织点燃青年革命“燎原之火”

  刘广生的一生很短暂,从受到进步思想启蒙到参加革命被捕就义,只有8年时间。也正是在这段宝贵的青年时期,他开始参与组建中山共青团组织、中山地方党组织,开启了革命奋斗生涯。

  1923年5月13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改组,随后,团广东区委派候补执行委员周其鉴到香山发展组织。1923年6月初,青年团香山小组成立。五名团员创办了《香山公报》刊物,建立团支部,团小组活动地址设于香山县城《香山公报》馆内。但是后来,由于部分团员前往外地工作,组织人数不断减少,于1924年初停止活动。

    1926年2月,国民党中央青年部在广州举办青年训育员养成所。中共中山支部在新学生社中先后选派了两批共12名进步学生到青年训育员养成所参加了学习,刘广生就是其中之一。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26年3月在广州学习期间,刘广生加入共青团。

  结业后,刘广生等回到中山继续领导学生运动。1926年4月,在团广东区委派来的建团广州组的帮助下,中山青年团支部重新建立。黄健担任青年团中山支部书记,刘广生任组织委员,高宗濂任宣传委员。6月,刘广生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26年底,共青团中山县委成立,刘广生当选为首任书记。

  青年团中山支部恢复建立后,成为中共组织在中山领导青年学生运动的得力助手。在团支部的发动下,青年学生运动越来越活跃。共青团支部创办《仁言报》《学生喉舌》《中山学生》等进步刊物,组织戏剧队、演讲队在全县各地宣传革命理论。团组织迅速向全县扩展,从县立中学支部发展到乡村师范学校支部、女子师范支部、进修学校支部。

  刘广生积极发展青年农民入团,建立了龙眼树涌团支部,黄健等也在长洲建立了长洲团支部,张家边学校、白石等乡村也建立了团支部。到1926年底,全县共青年团员已发展到40多人。

  参与组建中共中山县委领导发动武装斗争

  1925年底中共中山支部建立后,中山群众革命运动在中共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深入发展,共产党员在群众革命组织活动中成为核心力量。

  1926年底,中共中山县委正式成立,李华炤担任县委书记,黎炎孟、刘广生、黄健分别任委员。中共中山县委成立后,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积极发展党员,至1927年,党员已达百余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举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5日,广东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叛变,出动大批军警,解除黄埔军校、罢工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查封各革命团体和组织,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广东完全破裂,广东的国民革命趋于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中共中山县委作出举行武装起义以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血腥镇压的决定。

  1927年4月19日晚,在石岐大街11号小洋楼内,中共中山县委开会研究筹划这次行动,李华炤、黎炎孟、刘广生、韦健、冯光等参加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山县工农革命行动委员会,决定于4月23日在卖蔗埔集结,举行全县性的武装起义。刘广生任该委员会委员,负责组织发动石岐的学生和近郊长洲、张溪等乡的农军。

  卖蔗埔起义是中共中山组织在领导工农革命运动中,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开端,起义爆发的时间早、行动快、规模大、影响深,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早地树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但由于中共中山组织未能识破周景臻等人的反共面目、缺少领导起义的经验、所带领的农军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等原因,导致了卖蔗埔起义的最后失败。

  刘广生在起义中被捕,经中共组织努力营救后被释放。随着后来国民党当局通缉刘广生等人,刘广生被迫转移到澳门进行隐蔽斗争。1927年秋,刘广生从澳门返回中山,负责推进农运工作。同年底,刘广生在龙眼树涌村组织发动秋收暴动,遭国民党当局通缉,在转移中被捕,后被杀害。

  改造刘广生故居发掘弘扬红色文化遗产

  斯人已逝,精神永传。刘广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留下的革命精神遗产,却一直鼓舞着后人,成为南区乃至中山市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位于南区北溪社区树涌村内的刘广生故居,就是弘扬其精神的最重要载体。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进一步挖掘、弘扬、传承南区红色教育资源,拓展党性教育的载体和途径,结合侨乡历史文化传播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今年,南区党工委研究决定,将南区北溪社区树涌村刘广生故居打造成区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并把该建设项目定为南区乡村振兴和侨房保育重点项目。

  南区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郭渊表示,刘广生生于南区,对于南区人、中山人来说,他的革命事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感染力,他的革命精神是留给中山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以刘广生故居为载体,挖掘刘广生成长、革命等事迹,打造南区生动鲜活的红色现场教育基地,既可以让中山人走近红色文化遗产,同时可以深入了解侨乡文化历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讲好红色故事,体现红色智慧,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价值,将成为改造和保护刘广生故居的最终落脚点。

  临近五四青年节,南区北溪社区树涌村内的刘广生故居已经整饬一新,群众很快可以在此参观。通过浏览馆内展示的资料,可以清晰地了解刘广生及其同辈先人为革命奋斗的事迹。改造后的刘广生故居,将成为南区开展青少年爱国教育的阵地之一。

  类似刘广生故居改造的文化工程,在南区很多社区都在筹划中。以开发促保护,以开发育产业,一个文化资源保育工程,集侨房保护、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乡村旅游、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可谓一举多得。随着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培育成熟,村庄环境改善的同时,村民收入也将增加。

  深挖丰厚的文化内涵,打好文化资源牌,正成为南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