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梅州,红色土地。
这里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是广东省唯一全境纳入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的地级市。
这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圣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梅州建立了东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以古大存为军长的红十一军,开辟了著名的中央红色交通线,4560多名梅州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饮水思源,不忘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区苏区的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4月9日至10日,省委书记李希到梅州市,深入红色革命遗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苏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我省老区苏区加快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指导,为梅州老区苏区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今日梅州干群,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姿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老区苏区加快发展。当前,梅州加快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按照“123456”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数据统计显示,实施苏区振兴政策以来,梅州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全市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695.75亿元增至去年1110.21亿元,年均增长7.9%。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当然,也要客观看到,梅州老区苏区的发展仍比较滞后,与闽、赣原中央苏区相比,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历史机遇和挑战,梅州苏区振兴的引擎在哪里?支点在哪里?苏区振兴,撬动发展的杠杆在哪里?对接发力的平台在哪里?
为此,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推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特刊,在回眸光辉历程、梳理当前发展形势的同时,我们对话权威专家,为梅州老区苏区的发展把脉献策。同时,我们深入到龙岩、赣州、梅州采访,寻找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密码”。
红色土地孕育革命火种,梅州苏区精神催人奋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4560多名梅州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革命精神薪火传扬。今日梅州上下,正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姿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当前,梅州正加快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紧抓中央支持老区苏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机遇,按照“123456”的思路,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深化“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历史不会忘记
4560多名梅州英雄儿女为革命慷慨就义
滔滔韩江,巍巍笔枝尾山,见证历史丰碑。站在大埔县笔枝尾山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英雄纪念碑前,三江合流的壮观景致一览无遗,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关系中国命运的战役。
1927年10月,为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在潮汕的作战,保存起义军重要力量,朱德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约三千人与两万多名敌军,在梅州大埔三河坝展开三天三夜激战。这便是著名的三河坝战役。“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将军如此评价。
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梅州,是开国元帅叶剑英的故乡,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大元帅中八位元帅,都曾在梅州留下战斗的足迹。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梅州全市共有在册的红色革命旧址、纪念设施366处,其中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57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76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0处。
这些散布在梅州大地的革命旧址、纪念设施,深深铭记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1929年9月,红四军发动旨在打通与东江苏区联系的“梅城战役”。10月攻占梅城后,成立由毛泽东、朱德、古大存等21人组成的东江革命委员会。在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梅州作为中央苏区南部前沿,积极组织苏区武装四处出击,牵制广东国民党军队参加“围剿”的大量军事力量。
梅州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圣地,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梅州有4560多名英雄儿女为革命慷慨就义。
2009年,大埔县成为我省首个获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随后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平远县、丰顺县、五华县均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梅州成为广东唯一全域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
“梅州人民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不应该被尘封和遗忘,挖掘出更多的苏区历史,传承苏区精神,推动梅州发展。”梅州市党史办主任邓文庆说。
没有革命老区,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就没有落脚点;没有革命老区,人民革命武装就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没有革命老区,中国革命就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老区所作的贡献不曾被忘记。近年来,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两年后,国务院再次出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老区发展开创了新局面。“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苏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邓文庆说。
▶红色血脉在流淌
释放政策红利注入苏区动力
5月3日下午,随着大型铺轨机械穿过位于梅州丰顺县的汤南隧道,梅汕高铁机械化铺轨正式进入梅州境内,预计全部铺轨工程将于今年6月30日前完成,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部建成。
老区梅州即将开启高铁时代。
苏区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梅州围绕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事项提出诉求,通过每年有若干事项提交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研究,争取列入国家层面获得更多的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长久以来,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这里的苏区人民饱受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为建立与发达地区的高效连接,梅州积极向上争取,向下推动落地,梅汕高铁、梅龙高铁、瑞梅铁路、梅潮高速等一批交通重点项目正扎实推进。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梅州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3公里,全市通车里程达567公里。
在夯实交通基础的同时,梅州还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
今年以来,梅州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增强经济“造血”功能。年初,梅州仅用42天引进互联网龙头企业115科技公司,成立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两年翻番、达到180家。
梅州亦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严格落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机制,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选派5400多名驻村帮扶干部,累计筹集扶贫资金36.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险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全市5.28万户14.2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为94.12%。
善察势者得先机,梅州积极对接苏区政策,创造发展新机遇。2015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建设项目——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在大埔县动工建设,今年初,该项目二期工程电站厂房第一仓混凝土顺利浇筑,比2019年度实施计划提前了近两个月。
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通过上下游堤库结合,可将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城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保护范围惠及揭阳、潮州、汕头约850平方公里,人口约625万人。同时,通过枢纽的调蓄作用,可提高韩江下游地区的供水保证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惠及人口约750万人。
一个个政策红利,为梅州发展注入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实施国家苏区振兴规划以来,梅州全市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695.75亿元增至2018年的1110.21亿元,年均增长7.9%;人均GDP由2011年的16346元增至2018年的25367元,年均增长7.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1年的46.89亿元增至2018年的97.09亿元,年均增长11%,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与同是中央苏区的江西赣州、福建龙岩两市相比,梅州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梅州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出发。
▶加快振兴发展
打造“三宜”城市范例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今年4月9日至10日,省委书记李希到梅州市,深入红色革命遗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苏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我省老区苏区加快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梅州的关怀和厚爱,也为梅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使命在肩、责任如山。梅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提出争先“六项工作”、补齐“六个短板”,深化“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
全市空气、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2016年梅州绿色发展指数全省排名第二……“梅州蓝”“生态美”成就了梅州这座生态名城,更是收获了“2018美丽山水城市”殊荣,全国仅12个城市入选。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是省委对粤北地区城市发展的新定位,是梅州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梅州将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打造“三宜”城市范例。
走进梅州城区,宽敞大气的城市道路、干净整洁的城区环境、错落有致的景观设施、花树掩映的城区绿化无不令人心旷神怡……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梅州这座城市不仅“颜值”越来越高,而且“气质”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了。
而在梅州的乡村,古色古香的民居,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去寻找“乡愁”,村民也凭着勤劳的双手住上了“柚子楼”,开上了“柚子车”,走上增收致富路。
根据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部署,梅州将不断厚植生态优势,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形成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共抓保护的发展格局。
为做好“生态+”的文章,优化要素保障,强化生态产出,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梅州坚决打好污染治理“三大战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环保督察,严格环境监管和执法,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环境。
同时,引导全民努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梅州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地更绿、花更艳、树更多。
梅州是个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同时也逐渐成为投资洼地、干事创业的宝地。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梅州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262973户,同比增长20.45%;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04户,同比增长7.07%,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梅州相继出台《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以及《梅州市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梅州市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力求新突破。
在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多重作用下,“梅州速度”在各地频频出现,展现了梅州蓬勃的发展活力。
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从去年11月签约落户至今,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公司注册、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在梅汕高铁建设现场,4月18日完成有砟铺轨2.5公里,创梅汕高铁铺轨以来最好成绩,同时,在大岭隧洞完成无砟道床施工380米,也创造了目前梅汕铁路无砟道床施工的最好纪录……
■对话
梅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劲龙:
攻坚前行书写苏区振兴发展新答卷
作为广东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近年来,梅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下,围绕实现苏区振兴目标,紧抓机遇,主动对接落实上级政策措施,用实用好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红利,凝心聚力谋发展。
这几年来,梅州在苏区振兴中主要发力点在哪些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成效?与赣南龙岩等苏区相比,梅州存在哪些差距?梅州将如何谋划新一轮苏区振兴工作?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梅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劲龙。
南方日报:这几年来,梅州在推动苏区振兴发展中,主要发力点在哪些方面?成效如何?
张劲龙:这几年来,梅州高度重视抓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对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从2009年大埔县获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开始,梅州就着力研究、对接落实原中央苏区扶持政策。2012年,梅州设立振兴发展领导小组、深研国家政策、研究出台落地政策、向上争取支持,久久为功。
通过上下齐心,我市落实原中央苏区政策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享受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和原中央苏区财力补助,2012-2018年,中央和省共下达我市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和原中央苏区财力补助20.44亿元,其中省补助6.2亿元。二是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参照西部地区政策进行补助方面不断得到落实。特别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成功争取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享受西部政策补助标准,获中央预算内资金30.145亿元,是目前我省乃东部沿海地区单体水利项目获中央投资补助最大的项目。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获倾斜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对原中央苏区辖区内2017-2020年规划建设(含在建)的省管高速公路以及国铁干线项目资本金省市出资比例从8.5:1.5调整为由省全额负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山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省补助标准由70%提高至85%,2015年以来,我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累计获得中央和省资金20多亿元。
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扶持下,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发展条件逐步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南方日报:与赣南龙岩等苏区相比,梅州苏区还存在哪些差距?又将如何谋划新一轮振兴发展?
张劲龙:虽然梅州在对接落实原中央苏区政策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赣南龙岩等苏区相比,享受政策还存在不少差距。这个差距,也正是梅州在接下来的苏区振兴工作需要努力突破的。
目前,梅州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老区苏区地市平均水平,除了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外,产业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交通短板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都是制约着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
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认识,下大力气去解决。对接落实原中央苏区政策,涉及面广,接下来,我们在吃透政策的前提下,抢抓当前中央和省加大苏区老区扶持力度这一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在新一轮扶持苏区老区加快发展政策制订中加梅州苏区的支持,争取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中加大对苏区老区的扶持力度。具体来说,就是在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项目争取工作的基础上,重视用好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平台,围绕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事项提出诉求,争取每年有若干事项提交会议研究,争取列入国家层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同时,积极争取省在制订实施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相关配套政策中,更多体现对苏区老区的支持,助力梅州苏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