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新阵地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6-20浏览次数:263

  在三水,总能遇见最美祠堂!6月19日上午,三水举办“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专家交流会。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周应恒,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创系教授李公明,三水区文联专职副主席何晓燕,陈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陈达荣一起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三水如何以“祠堂+文化”做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交流会在三水白坭陈氏大宗祠举行。这座祠堂规模位居三水祠堂之冠,始建于明朝,见证着三水陈氏家族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也凝聚着三水区大力推动“祠堂+文化”建设的工作智慧。

  据悉,三水祠堂众多,保存完好的有近200座。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三水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唯一区县级试点,将祠堂导入到乡村振兴,让古祠堂注入更多的新动能,焕发出更多的新魅力,是三水的创新发展路径。

  三水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坭镇委书记林建新表示,每一个祠堂就是一个阵地,都可以成为基层善治、文化集散和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的阵地,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盘活祠堂资源,深挖地方特色,提炼精神内涵,在“一堂多用、一堂多能”上做文章,依托祠堂建设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村史馆等功能场室,并不断融入党建、社会组织孵化、文明教化、乡村治理等内涵,达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的目的。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白坭以“祠堂”为突破口,聚焦聚力“文化振兴”。白坭镇作为三水区探索“祠堂+文化”项目的先行点,顺势而为提出了“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路径,把古祠堂打造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优质文化供给与服务的新载体,以文化跨界融合思维创新传承龙舟文化、疍家文化,打造文化盛宴、缔造文化名片。6月21日,三水白坭也将展开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此外,三水在建的30个祠堂示范点,结合打造“一祠堂一品牌”,三水乡村振兴确立了南部岭南水乡片区、中部古村落群片区、北部生态农业片区,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粤曲文化、龙舟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以文化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聚焦

  最美祠堂美在哪里?

  聚民悦民惠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三水“祠堂+文化”能否推动乡村大变革?来自乡村发展、城市开发、文化艺术、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共同上演一场头脑风暴,为三水探索区域内“祠堂+文化”发展路径出谋划策,为三水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问诊把脉”。

  最美祠堂▶▶美在文化传承凝聚民心

  在三水能否遇到最美祠堂?交流会一开始就提出了重磅话题。资深时事评论员龙建刚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参与讨论的嘉宾。

  作为陈氏大宗祠的筹建者和守护者,陈达荣表示,陈氏大宗祠有族谱有规模,既有软件也有硬件。他希望外面的朋友都真正到三水的祠堂看一看。

  李津逵表示,陈氏大宗祠既有历史底蕴,又非常具有现代化气息。把党建、乡村建设融入这样的一个传统空间,让人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

  “我第一次到三水来,看到陈氏大宗祠真的很震撼。它的硬件可能不是最大的,但是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族谱。族谱是什么?族谱是血脉、系谱,实际上它代表了一个家族,也代表了一个社会。”周应恒表示,三水把祠堂的历史底蕴、原有功能进行了拓展,把新的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为三水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的动力。

  李公明直言,三水祠堂就是最美的祠堂。“我发现祠堂有守祠人,有这么多族人保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献、记录,相信还有许多未必已经挖掘出来的而应该去挖掘的史料,对我来讲有更大的吸引力。”他表示,三水祠堂是研究近现代文化的宝库,自己希望能够进行系统研究。

  “乡村振兴不光经济发展,还要文化振兴。不仅为乡村人打造一个舒适家园,享受美好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打造美好家园和美好生活需要的空间。”周应恒表示,祠堂是乡土文化的一个承载的集中点,是家国情怀的一个根,归属感、认同感是凝聚力所在。祠堂这样一种文化载体有很重要的功能,爱乡、爱土、爱国、爱家,这种爱就形成一种凝聚力,这个凝聚力恰恰是这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周应恒认为,祠堂已经打破了族群的约束,蕴含着新文化的产生,有巨大的包容性,实际是把整个社区的人汇聚起来。围绕着惠民、悦民、聚民,进一步挖掘,老百姓不仅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还需要更多的文化滋养,还需要更多的传统文化继承,以及更多对新文化的陶冶,这就是最美的祠堂。

  文化振兴▶▶为祠堂赋予新使命提升公共服务

  今年初,三水区“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项目进入了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立足丰富的祠堂资源,三水计划今年在7个镇街创建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

  如何让祠堂有新的故事?“我们通过祠堂来展现我们家族的奋斗史,这也是中华民族奋斗史的一部分。”陈达荣表示,要把祠堂的历史地位展现出来,要给祠堂赋予新的生命、新的面貌。

  体育运动、学习培训……在陈氏大宗祠,各种各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时展开。陈氏大宗祠内设立了龙舟、醒狮、书画等13个协会,会员达500多人。不只本地人,许多新白坭人也成为了陈氏大宗祠的常客。每到寒暑假,许多前来陪伴父母的“小候鸟们”也会在陈氏大宗祠度过自己的假期。在白坭中社村,“党建统领、三治融合、四会联动”基层治理探索已经初具成效。邓、何、林、李四姓共用一个祠堂,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并对传统宗祠文化实现创新突破。

  将“祠堂+文化”植入乡村振兴,是三水在全省的首创。缘何会进行这样一项创新性举措?何晓燕表示,这与三水本身的特色有关,三水祠堂数量多,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筑魂工程,三水把基层文化融入到祠堂,通过“祠堂+文化”提升三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是三水创建“祠堂+文化”初衷。

  “以往祠堂举办祠堂活动、祭祀祖先、红白喜事,作为公共空间,祠堂应该可以承载更多的服务功能。就像陈氏大宗祠,把一向比较封闭的祠堂向所有群众敞开,加入一些现代文化的元素,加入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团队,在这里举行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悦民、文化惠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何晓燕介绍,通过白坭先行先试,希望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区各个镇街。接下来,区、镇、村也会联手推动祠堂文化的建设。一方面是做出三水特色,另外一方面把祠堂打造成真正能够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的新阵地。

  三水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三水“祠堂+文化”以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为三大特点。在接下来打造的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中,三水将致力通过祠堂物理空间的活化,实现文化聚民;通过以祠堂作为深度融合的载体,推动本土文化的挖潜与提升,实现文化悦民;通过推动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有机结合,让群众在精神生活中得到实惠,实现文化惠民。

  “一祠堂一品牌”▶▶提升群众幸福感推动乡村治理

  “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是佛山强大产业基础的起源。三水乡村振兴、“祠堂+文化”提出“一祠堂一品牌”,将具体打造什么品牌?

  据悉,三水今年创建的总体目标是“1+4+N”。“1+4”是标准,一个阵地就是一个祠堂,4个硬指标,有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文艺活动和文艺团体。“N”就是指N个文化元素,是三水提出来的“自选动作”。何晓燕介绍,读书阅读、文艺志愿服务、公益电影播放、数字服务提供等,这些元素由各个村根据本身的特点和优势来选定自己的品牌设定,然后区镇村联手推动品牌建设。

  “看到外面的石碑、旗杆石、文献、族谱,我是很有信心的。这一批资料是我们祠堂非常重要的财富,不仅仅体现在族谱,还体现在口述历史的介入。”李公明从自身专业出发,表示特别期待陈氏大宗祠在整理乡邦历史文献方面打造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文化品牌。他认为三水有保存各种文献的丰富祠堂文化,应该成为一张很重要的名片基础。建议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挖掘三水祠堂相关文献,通过口述史研究、人类学研究和经济史研究,真正把三水祠堂文化的乡邦文化历史情境重现、重构出来。

  陈达荣介绍,陈氏大宗祠的重建中,自筹资金600多万元,政府扶持300多万元。陈氏大宗祠设置了一个慈善基金,把在外面发展的乡邻吸引回来,在内外共同努力下让祠堂向新的阵地出发。“祠堂作为一个载体,我也接待过不少回来寻根的同胞,现在很多港澳同胞过年、重阳都把钱寄回来,通过这个祠堂把他们的家国情怀拴在这里。只要我们做得好,下一代人一定能够做下去。”陈达荣介绍,许多海外乡亲不断回来出钱出力,很多人看到祠堂族谱、家乡变化都流泪了。白坭现有8万多人口,本地人口2万多,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平台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没有宗族界限,祠堂肯定有很强的生命力。

  李津逵表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乡村振兴的区级试点,三水区选择了“祠堂+文化”,不仅仅看中了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祠堂背后是一个有着几百年中华民族的亲缘文化。他认为祠堂文化会让人关心周围的公共空间、公共事务,进行公益慈善的“马拉松”。从乡村社会走出去的人,无论他去到哪里,都有一种公益的基因,他的家乡教他要关心周围陌生的人和事情。

  李公明建议,三水可以把一些乡间文化、祠堂文化通过动漫形象、LOGO符号创作,让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更受年轻人青睐。

  林建新表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怎么样才能够增加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是政府必须做的。政府投入一些资金,进行祠堂的修缮、盘活等一系列的乡村文化活动,凝聚民心,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有利于基层治理。

  ■链接

  2019三水旅游文化周暨第二届白坭西江文创节启动

  近20场活动荟萃三水文旅特色元素

  “逐梦乡村振兴,畅享湾区生活——2019三水旅游文化周暨第二届白坭西江文创节”于6月19日正式启动,高端文化交流会、粤菜师傅工程、美丽三水乡村游活动、白坭西江文创节、荷花节等近20场活动精彩文旅活动将陆续上演,全面展示三水文旅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擦亮三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品牌。

  2019三水旅游文化周暨第二届白坭西江文创节围绕“逐梦乡村振兴,畅享湾区生活”开展两个主题系列活动。其中,“逐梦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设有2019佛山三水“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专家交流会、三水“粤菜师傅工程”、三水政校媒发展“4+N”合作项目框架方案发布暨共建基地揭牌、第二届白坭西江文创节四大板块内容。

  “畅享湾区生活”系列活动设有三水文旅讲者大赛决赛、“美丽三水乡村游·从白坭出发”精品线路游、三水旅游美食地图(新版)上线、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之三水区首批精品民宿发布、三水荷花世界2019荷花节、南山镇“十里水果长廊”开园节、南山镇九道谷漂流开漂六大板块内容。

  2019三水旅游文化周暨第二届白坭西江文创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将于6月21日在白坭镇西江公园龙舟广场举行,当日将举行“美丽三水乡村游·从白坭出发”、珠三角游客体验团出发、漆彩耀西江——中国漆艺作品展暨佛山文创古镇中国漆艺产业发展交流会、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三水黑皮冬瓜种植产业发展交流会、三水文旅讲者大赛决赛晚会。

  “粤菜师傅工程”技能人才提升计划——白坭镇西江非遗美食厨王争霸赛、三水荷花世界2019荷花节、“Happy冬瓜”文化节、南山镇九道谷漂流开漂、南山镇“十里水果长廊”开园节则将陆续上演,精彩活动将持续到6月30日。

  系列活动荟萃三水文化、旅游特色元素,紧扣三水乡村振兴这一“头号工程”,深入挖掘三水丰富的文旅资源和独特的岭南文化,整合了三水区镇、政企文旅资源。与往届活动相比,本届三水旅游文化周进一步加大了跨界融合的广度,三水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三水旅游文化周打造“逐梦乡村振兴,畅享湾区生活”系列主题活动,一方面希望通过系列活动加速三水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旅游文化周活动推动三水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擦亮三水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