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打响品牌 人才回乡献智献技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6-25浏览次数:87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委的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措施,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汕头篇章。”日前,在汕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暨“千企帮千村”行动动员视频会议上,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对“乡村振兴”做出了系列部署。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汕头篇章中写好区县文章,成为汕头六区一县接下来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连日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将走进汕头市乡村振兴第一线,深入镇街、村社,到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为你解读汕头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密码。

  潮阳区是汕头市第一人口大区,全区涉农村(社区)253个,农村人口29.09万户150.4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83.3%。可以说,乡村兴则潮阳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潮阳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潮阳区如何抓住历史性机遇,书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新时代赋予潮阳区的重要发展课题。

  去年以来,潮阳区以“三农”工作为总抓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清垃圾、治污水、修村道、兴产业、强组织”5个重点精准发力,有效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开局。

  优环境

  把优化人居环境作为第一步

  晴朗夏日,走在海门镇坑尾村宽阔笔直的村道上,目光会被一面面生动形象的文化墙所吸引。只见沿路房屋外墙都绘制着色彩鲜艳的宣传画,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文强管及潮汕传统文化等内容,绵延一公里,吸引过往群众驻足,营造出浓浓的乡风文明。

  沿着文化墙来到该村八一文化公园,园内配套路灯、绿化、排水系统以及健身广场等设施,老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与附近的村前池一湾碧水、农民公寓构成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面。

  坑尾村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在汕头市警备区、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挂钩单位以及区、镇两级的帮扶下,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全方位推进,村容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我们已投入资金837多万元,完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12个。”坑尾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振海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推动农民公寓二期等项目建设。

  从贫困村跃身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坑尾村是潮阳区乡村振兴的缩影。事实上,潮阳区在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着重把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当头炮”,突出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全域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加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切实做到‘一乡一策、一村一韵’。”潮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区委农办、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黄茂志介绍,目前全区第二批50个美丽宜居村(社区)创建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并启动建立项目库。同时,去年11月启动第三批美丽乡村示范村88个村(社区)的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潮阳区坚持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截至目前,全区共计清理垃圾杂物7.1万处,拆除违章建筑物11.98万宗,整治露天粪坑9837座,整治零散畜禽养殖1656宗。去年以来,投入1亿多元,机械设备4.83万台,潮阳区清理练江流域干支流水面漂浮物20.4万吨,清理河湖障碍物1732处,清理违建构筑物670处,清理非法排污口138个。

  此外,潮阳区坚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补齐农村发展短板。2016年7月以来,该区共完成建设(竣工)的农村公路路面改造和修复建设项目共265个,建设总里程约285.13公里;全区建设高标准农田9.18万亩,整治排水灌渠共233.67公里,推广设施农业6104.35亩;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完成城区、谷饶、贵屿、和平、铜盂等污水处理厂一期的基础上,去年8月启动潮阳城区、和平、铜盂、谷饶、贵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提标及管网配套、潮阳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项目建设;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工作机制,建设城乡垃圾一体化转运体系。

  兴产业

  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村才能真正振兴,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桥陈村作为潮阳区金灶镇一个纯农业革命老区村,也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以“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光伏分红”的短、中、长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

  该村依托优质的土地和水资源,发挥农业科研所的技术优势,注册“汕金桥”商标,种植优质大米100亩、功能稻米60亩,发展“汕金桥”特色产业。“目前我们‘汕金桥’产品已进驻多家超市和店铺。自经营以来,已实现销售额120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0万多元。”桥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瑞雄向记者介绍。

  针对个别劳动力贫困户都是较弱劳动力的情况,驻村工作队利用绿化苗用地发展林下走地蛋鸡产业。经过一年的经营,取得显著成效,直接参与养殖的贫困户年收入达1.8万元,没有直接参与养殖的贫困户也分得红利1900元。

  为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桥陈村结合省级红色村示范工程建设,将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与红色陆路、红色水路、湿地生态公园及桥陈古村落有机结合起来,规划红色休闲旅游线路,打造融红色革命教育、休闲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今年春节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桥陈村振兴的特色和亮点。

  桥陈村是潮阳区实施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在潮阳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产业园正在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的现代化种植新路子。截至2018年底,产业园丝苗米产业经营主体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55家。从事与水稻相关的生产、加工、研发、经销、物流、旅游等经营主体320家以上,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升,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在探索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近年来潮阳区着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我们围绕‘特’字做文章,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加快金灶镇小北山为中心的特色水果园区,关埠、西胪镇两个万亩丝苗优质水稻园区,三屿围、河溪镇、西胪镇万亩水产养殖园区的建设,扩大‘三捻橄榄、乌酥杨梅、姜薯’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地理标志种植面积,打造现代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高新科技产业和生态环保产业集聚区。”黄茂志说。

  此外,潮阳区还积极发挥民营经济活跃、乡贤热心公益的优势,积极发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16年以来,全区共有318家企业捐建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扶贫等项目491个、资金9.5亿元。目前正致力推进“百企帮百村”行动,落实411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252个涉农村(社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育人才

  多措并举破解人才瓶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潮阳区涌现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努力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强大动力。

  “80后”农民马学杰就是其中一位。出生于农民家庭的马学杰兄弟三人,完成学业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乡创业,投身到潮阳丝苗米水稻种植生产。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没有应用机械化生产、作业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规模种植水稻。于是他们成立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不断学习推广现代种植技术,逐步实现把机械化种植技术贯彻到“耕、种、治、收”全过程中,带动周边农民走向机械化种植水稻之路,不断提升种植效益。近年来马学杰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

  马学杰只是潮阳区众多返乡创业优秀青年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潮阳区坚持把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全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其中,精心挑选60个村(社区)作为实习点,并从中择优在每个镇(街道)成立一个“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实践基地”,为在外学习就业的潮阳籍大学生和优秀青年人才回乡服务农村一线,参与家乡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搭建一个施所能、展才华、显身手的锻炼实习平台。目前共有80名潮阳籍青年大学生回乡参加实习锻炼。

  在打好“乡情牌”吸引有志于回乡发展的本地外流人才回流的同时,潮阳区把挖掘培育本土人才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着重挖掘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中的实用优秀人才,通过积极实施“扬帆计划”项目、名师名医培养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传承培养、智慧农村、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有效提升全区本土特色产业实用人才梯队建设水平,使全区本土特色人才队伍得到发展壮大,为推动潮阳加快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功申报了汕头市唯一一个潮汕文化(潮阳)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区共有各级别“非遗”传承人127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16名、市级32名、区级77名。

  记者获悉,潮阳区还注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以科技项目带动和凝聚高端人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潮阳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截至目前,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6700人,其中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894人,中级职称8106人,初级职称10306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强组织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去年以来,潮阳区结合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头雁”工程,加强农村基层“两委”班子建设,在全市率先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示范班,完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配强涉农纯农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潮阳区创新“党支部+”模式,开展“脱贫攻坚先锋引领”“村企党建结对共建”活动,形成支部引领方向、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练江整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各项重大任务落实。

  在推进练江整治中,注重发挥环保基础设施项目承建方企业党组织、村(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村企党建结对共建”引领练江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成功破解了环保项目建设的“邻避效应”,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各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党员引领带动贫困人口按期脱贫,得到省委第四巡视组的充分肯定。金灶镇桥陈村党支部与碧桂园集团粤东区域党支部开展“村企党建结对共建”活动,争取碧桂园集团投入资金800多万元,为强化党建引领、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书记。”潮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吴万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区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区、镇(街道)两级主要领导多次利用动员在外乡贤反哺家乡建设的契机,鼓励党员人才回乡任职,想方设法破解问题突出村、软弱涣散村、经济落后村党组织书记“没人选、选人难”的难题。

  记者获悉,潮阳全区目前已先后动员25名在外企业家、经商能人、复退军人、带富能手回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在带领群众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

  ■记者观察

  乡村振兴要强化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优化产业振兴作为支撑。

  在深入基层进行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时,记者发现,潮阳区有明确的实施逻辑,即把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全域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形成良好的开局。

  通过这一轮采访,记者看到众多昔日的落后村正在变为先进村,广大涉农村(社区)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不断得到补齐。假以时日,待练江边上的环保等基础设施建成使用,潮阳将变得更绿更蓝。

  相对而言,潮阳区在推进产业振兴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潮阳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人才、资源、技术仍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下一步潮阳区应加快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潮阳区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