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全面部署。
7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就这一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行了解读。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粮食产能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1.3万亿元,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如今,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产业,正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不断成长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总体上看,乡村产业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这次国务院印发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是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第一,乡村产业定位更加准确。《意见》明确,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源于传统种养业和手工业,主要包括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具有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健全以及农业功能充分发掘、乡村价值深度开发、乡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特征,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第二,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构建县乡联动、以镇带村、镇村一体的格局。二是以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融合主体、催生融合业态、搭建融合载体、建立融合机制,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培育提升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四是以创新创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改变过去乡村产业主要依靠人力、地力等传统要素发展的局面,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拓宽创新创业领域。
第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求更加具体。《意见》强调,各地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要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组织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乡村产业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是姓农、立农、兴农的产业。同时,《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汇聚强大力量,共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以下为答记者问实录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些年,在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中,很多涉及到乡村产业振兴。请问此次《意见》中有哪些新的政策“含金量”,与以往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余欣荣:
这个问题进一步聚焦了政策,感谢你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关心。这一次出台的政策措施,是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延伸、拓展、细化和实化,在“钱、地、人”这三个方面我们力求打出“组合拳”。
具体来说,在“钱”的方面:一方面,健全财政投入机制。这里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例。经过测算,这一比例的提高将会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同时,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大家知道,金融服务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这一次文件重点提出了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初步测算,这项措施将会增加10万亿元以上的县域贷款余额。
在“地”的方面: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时候,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融合发展,这方面盘活后,就会更好地拓展乡村产业用地空间。
在“人”的方面: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现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
●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心村”的问题,一些乡村留不住人,日渐凋敝。请问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化解“空心村”的问题会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曾衍德:
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出现这些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乡村没有产业。没有产业,乡村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这里“一切”,所指的是农村全局、全面、全方位的。没有产业,就没有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也就是一个“空中楼阁”。解决好“空心村”问题,根本的还是发展乡村产业。我们提出主要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要把产业更多留在乡村。过去都是农村搞种养业,城市搞加工流通,农民拿不到多少收益,现在我们就要改变这些问题。在《意见》中提出要突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这些都是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都要尽量把这些留在农村。
第二,要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目前,在田头就业的农民在减少,一些青壮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了。这些外出务工的不是不想在乡村就业,而是乡村的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岗位较少,他们只能往外跑。所以这次文件中提出,要充分挖掘乡村功能价值,引导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中心镇和物流节点集中。这些措施就是要把更多的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第三,要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发展乡村产业目的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目前,一些乡村产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增值收益留给农民的不多,这些状况也需要改变。《意见》中提出,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融合发展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不但有业就、有活儿干,更要有钱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的笑脸多起来。
我们提出的这三条如果做到位了,乡村振兴就有希望了,我想,农业农村就会出现三大变化:一是农业强起来。通过发掘农业的新功能和新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就提高了。二是农村美起来。通过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战略,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带动农村繁荣、乡村美丽。三是农民富起来。产业兴旺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拓宽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就富裕了。
● 路透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非洲猪瘟对全国很多养殖户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意见》将如何帮助那些失去了所有猪,但又没有得到政府补偿的养殖户。另外,中美贸易战影响下,导致棉花、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波及到很多农户的生计和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请问您打算如何减少贸易战带来的影响,恢复他们的收入?
余欣荣:
关于第一个问题,就是非洲猪瘟疫情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我国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6月30日,已经发生的143起疫情中,有131起解除了疫区封锁,25个省份的疫区全部解除封锁;今年共发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月均发生数保持在个位数。下一步,我们重点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继续强化监测排查、疫情处置、调运和屠宰环节的监管、餐厨废弃物管理等,严禁使用泔水喂猪。二是抓好分区防控。指导加快推进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三是加强境外疫情的防堵。进一步加强互市贸易生猪、其他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和监测排查,强化入境口岸等高风险区域巡查。
您刚才提的第二个问题,有关中美农业贸易这方面的问题。6月29日,中美两国元首在日本大阪成功会晤,一致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美方不再对中国产品加征新的关税。您关心的涉及到农业方面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刚才余欣荣副部长说到了对于乡村产业要提供金融服务,我想具体再问一下,这方面怎么把乡村产业和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新的措施?
余欣荣:
对于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各地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文件制定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总结以往的经验,推动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在这方面,文件作了一系列规定。一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为了进一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的存款收入用于当地,优先、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等。二是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包括在抵质押、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农村特点的支持措施,包括信息体系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等相应的一些政策。三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相信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会更加有利于农村特别是县域范围内乡村产业的发展,从而服务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意见》中提出鼓励工商资本下乡,请问这会不会造成与民争资源、争利的情况?
曾衍德:
工商资本是我们乡村产业发展重要的力量,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入乡村产业的投资都在万亿元以上,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力量。今后,我们还要加强政策引导,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资本投入乡村。重点做到“三多”:
一是多办一些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产业。工商资本进入乡村,要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要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只有这样,工商资本在乡村才能立住脚,也才能持续发展,才能赢得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支持。
二是多办一些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工商资本的资金实力强、市场信息广、经营理念新,我们要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特别是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
三是多办一些带动贫困户的产业。工商资本逐利是本能,投资乡村产业赚钱是应该的。同时,到贫困地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也是应该的。我们提出要引导工商资本到贫困地区或者其他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这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
当然,工商资本进入乡村,也要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农地或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也不得侵害农民财产权益。
●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意见》提出用5到10年的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到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能否请余欣荣副部长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指标的内涵和指向?
余欣荣:
这个问题是这个文件里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性指标,它是我们对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规律、地位、作用新的认识。这个指标是指向性的,也是制度性的。提出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当前,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民的“第四次创造”。
二是突出农业农村地位。大家都知道,在现行的统计制度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这是传统的种养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种养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如果把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这些延伸、交叉、融合的产业增加值统计起来,比重就很大。我们对一些中西部地区测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县域生产总值的50%,即使在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也占到了20%。如果我们仅仅是停留在原有的第一产业这个认识程度上,一般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10%以下,一些发达地区只有2%、3%。因此,《意见》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指标,更能够反映我国农村现代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更能显示出农业农村地位的重要,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取向。因此,在今天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更加敏锐,同时客观、及时、科学地研究揭示,因势利导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注、身体力行地去引导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三是完善农业统计制度。落实《意见》提出的要求,我们正在研究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值的指标体系和测算办法,重点是提出农业延伸的产业、交互的产业,以及农业农村功能价值拓展的产业。把这些产业分类,确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并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一统计制度的完善,不仅是统计制度的变革,还是发展方向的指针,更是带有变革性的意义。
我们相信,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制度的建立,统计体系、考核方法的深入推进,将会极大引导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请问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如何保障农业环境不受影响,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余欣荣:
这位记者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在制定《意见》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坚持和把握的一个原则。《意见》在基本原则中特别强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吸取了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教训,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的路子,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金杠杆”。具体来说:
一要以绿色标准体系引领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在梳理现有标准基础上,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拓展国际市场。
二要以标准化生产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整县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绿色粮仓、绿色果(菜)园、绿色牧(渔)场,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文件强调要继续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等。
三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得进入乡村,不要再捡回落后的低质低效生产。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支持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为确保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文件对供地、规划、金融等多种制度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在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农业环境不受影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