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为产业扶贫注入科技动力

——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助力脱贫攻坚综述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8-12浏览次数:100

  2018年,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在河北阜平的精准扶贫项目——“阜平硒鸽产业富民示范项目”实施投产。鸽产业精准扶贫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开展“科技联盟+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每年向1.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470万元。

  放眼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户增收致富,产业做大做强的背后,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农业科教系统12万科研教学人员、54万农技人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专家组,全面实施特聘农技员全覆盖和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增强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质量效益、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尽锐出战,专家帮扶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贵州省威宁县农民通过种植马铃薯人均收入增加1690元,马铃薯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金蛋蛋”,贫困群众为这个被晒得黝黑马铃薯女专家金黎平竖起了大拇指。马铃薯主要种植在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农作物。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带领体系长期致力于马铃薯科技扶贫,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治病找病根,扶贫要找“贫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良种缺乏、品质不优、缺少适用性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农业农村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力量,找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全力提高产业扶贫实效。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西南部大凉山腹地,全县295个村(社)有贫困村27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9.7万人。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提出“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用、助推农家富、带动产业兴”的扶贫思路,助力将苦荞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体系试验站通过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美姑种植的优良品种,建立州、县、乡三级良繁体系,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改变过去撒播、不施肥、盲目施农药的粗放种植模式,推广以小窝点播为核心的绿色栽培技术,带动全县10万亩春荞单产由原来的亩产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目前,苦荞产业已成为美姑农业支柱产业,春秋两季年种植面积18万亩,总产2.7万吨,产值1亿元,一座座彝家村寨结出了科技扶贫的硕果。全方位引导农民增产增收,让美姑县贫困农民感受到体系浓浓的扶贫情,难怪彝族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瓦吉瓦”(了不起)!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薄弱环节和发展需要,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摸清“三区三州”贫困县产业实际,选配管用农业科技专家,组建了544个产业扶贫科技服务团和技术专家组,实现“三区三州” 165个贫困县专家技术指导全覆盖。专家们针对深度贫困地区自然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符合当地产业资源环境的高效绿色种养模式和生产标准,开发简单有效适用的“技术成果包”、“产品成果包”、“装备成果包”。

    精准服务,“手把手”教会贫困群众致富技术

  安徽省霍山县特产的寿霍黑猪生产历史悠久,是优良地方品种之一,受到市场追捧,不少贫困户看到养黑猪有赚头,但怕养不好,不懂防疫、饲料、母猪护理等知识,更缺乏市场观念等,想养不敢养。“李站长来从猪圈设计开始,手把手教我。”养殖户周佩传口中的李站长就是漫水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李炳武。“从猪圈改造、后备母猪选种到饲养技术防疫治病,一年就到我家有十几次,还教会了我防疫注射、前腔静脉抽血测抗体技术、选种。”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持续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重要科技服务力量,2016-2018年国家累计投入16.4亿元支持全国贫困县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广大农技人员风里来、雨里去,热心指导、精心服务,为近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支沉得下、用得上、盯得住、帮得实的农技服务“铁军”。

  为强化边区、山区和革命老区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服务供给,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在贫困地区实施了特聘农技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从农业科研教学人员、乡土专家等中选聘了3000多名业务技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特聘农技员。特聘农技员都是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的指导针对性强、带动作用明显,深受地方政府和贫困户的欢迎和认可。

  陕西省延川县贾家坪镇刘家河村贫困户李水生,从2017年开始大棚果蔬种植,虽然只有一亩地一个棚,但今年春茬的西瓜和甜瓜收入了3万元。李水生说,还想再种一茬西红柿,预计还能再收入8000元,脱贫致富大有希望。李水生以前没种过蔬菜,更不懂蔬菜种植技术,延川县特聘农技员张海峡解决了他的问题。

  58岁的张海峡退休前在延安市宝塔区蔬菜局工作,成为延川县特聘农技员后,他常年在贾家坪镇驻点。在很多贫困户眼中,张海峡不仅是农技员,更是“活财神”。人工授粉有何技巧,移栽如何讲求深浅,看似简单的技术却非常实用,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品质提升产量增加,经过张海峡的指导,贾家坪镇贫困户试种甜瓜都获得了丰收。李水生说:“我们农民就喜欢像张老师这样的土专家,越土越管用,真能帮我们脱贫致富。”

    授人以渔,切实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

  培育有致富能力的农民是解决贫困的长久之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木纳尔村的艾合提热木.艾买尔正是教育培训的受益者。她积极参加地、县两级举办的农民教育培训班,认真学习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把科学技术灵活运用在实际操作中,短短几年时间,她就成为了当地科技致富的能手。在她的带动下,全乡掀起了蔬菜种植的高潮,带动更多的贫苦户走致富之路。

  农业农村部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支持力度,2017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围绕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近17亿元,面向扶贫带头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围绕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已在720个国贫县和331个省贫县培养产业扶贫带头人48.4万人。

  各级部门把培训课堂办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现场,在看中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对不能离开家庭生产生活的农村妇女和留守老人等,组织培训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干什么培训什么,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本土化的脱贫带头人,提高了当地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明两年全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难啃的硬骨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科技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和关键因素,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将继续充分发挥从事农业、贴近农民、靠近农村的优势和特色,将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的科技服务送到贫困地区,助力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