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位于祖国大陆南端的雷州半岛已经有些炎热。在广东广垦畜牧集团广前种猪场,工作场景同样热火朝天。年前从法国引进的1300多头优质种猪顺利通过为期45天的检疫隔离期,正式投入生产运营。与此同时,集团阳江红十月猪场也迎来了去年9月投产以来的第一窝“猪宝宝”。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如此喜讯显得尤为宝贵。在这背后,除了广垦畜牧人防疫复工两不误的坚守笃行,也有金融“活水”哗哗流淌的悦耳声音。
在先后被列入地方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和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支持企业名单后,2月28日,广垦畜牧集团获得广州银行再贷款授信1亿元,年利率2.05%,加上财政贴息,实际年利率只有约1%,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广东是生猪产销大省。对于需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疫病双线同时作战的广东猪业来说,这边是老百姓“菜篮子”的刚性需求,那边是生产流通体系仍在进行的成长涅槃。在这场因“疫”提速的发展突围中,金融,既扮演着资源配置的杠杆角色,又担当起为行业输出动能的引擎使命,更成为支农机制创新的一招活棋。
快:开辟绿色通道 授信放款更迅速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受交通管控措施和消费心理波动影响,包括猪肉在内的“菜篮子”供应链条被瞬间绷紧,之前逐步回落的猪肉价格曲线有可能出现再次上扬的拐点。针对这种情况,广东省迅速调集多方力量,发挥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区的“压舱石”作用,确保市场农产品充足供应、价格稳定。
对于生猪生产企业来说,稳定、持续的资金链是提升抗“疫”能力的必备营养要素。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生保供的巨大压力传导到金融支农端口,则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需求井喷,更体现为效率上的分秒必争,从而将金融支持生猪产业战疫保供的政策措施和创新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能等,也等不起。众志成城的防疫氛围与同舟共济的社会责任,碰撞出的,是金融机构向生猪生产企业授信放贷一次又一次被刷新的速度纪录。
珠海市斗门区基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重要的生猪养殖企业,大年初二便开足马力保障供应。由于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企业资金链条一度出现缺血症候。获悉这一情况,粤财普惠(珠海)融资担保公司携手交通银行珠海分行迅速开辟绿色通道,加班加点进行项目审批,2月8日上午出具放款通知书,下午就将156万元贷款注入企业账户,缓解燃眉之急。
在全国规模最大的种猪育种和肉猪养殖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农行广东省分行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对温氏集团紧急调整授信额度,调增分行单笔业务审批权,实行优惠利率,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应急生产资金需求。2月18日,在温氏集团被列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第二天,农行云浮市分行为其发放贷款10亿元。“这笔贷款从申请、审批、备案,到完成投放,仅用了5个小时。”农行广东省分行“三农”对公业务部负责人介绍。
变:创新技术手段 抵押理赔更轻松
“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曾几何时,生猪产业融资困难重重。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生产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物。对于猪企来说,最大资产就是正在处于养殖过程中的生猪。而这些生物活体不同于土地等不动产资源,在计数、识别、疫病风险、处置方式等多方面存在特殊性,金融机构对这类资产的价值评估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不少现实门槛。
不过,伴随数字农业战略的稳步推进和信息化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这些曾经看似不可逾越的技术天堑而今已经成为宽阔平坦的发展通途。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大省,广东在“互联网+”金融支农方面先行一步,孕育出了生猪活体抵押等鲜活探索。这种以非接触为鲜明特征的机制之变,更与疫情背景下生产生活方式调整形成共鸣,从而释放出更为显著的效应。
肇庆市益信原种猪场有限公司是广东生猪活体抵押的尝鲜者。封开农商银行向该公司发放500万元贷款,以400头生猪活体为抵押物,成为广东成功发放的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
为了确保这一金融支农新模式能够平稳落地,当地银行联合保险企业、农业农村部门等,探索出“生猪活体登记+保险保单+银行授信”的联动模式,即封开农商银行认可中华财险肇庆中心支公司的能繁母猪保单作为企业增信条件,由肇庆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可靠第三方对生猪活体进行耳标登记编号并提供动态记录。这种三方合理的叠加效应之下,在发放500万元贷款的同时,封开农商银行对益信公司的授信额度也提升到了3000万元。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管理与发展部总经理高翔表示,“为推进抗‘疫’保供,广东农信将加快应用推广生猪活体抵押业务,主动对接生猪养殖及产业链条的信贷需求。”
银行机构与保险企业是为广东生猪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金融双翼。生猪活体既可以作为贷款抵押物,也是养殖保险重要的投保对象。在推动生猪活体资产数字化方面,人保财险广东公司同样下了不少“绣花功夫”。RFID电子耳标、AI智能点数和测体长体重、生猪脸部识别、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装备,让承保生猪从一项费时费力的“鸡肋”业务,变成了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好差事”,既能大大降低保险业务人员与生猪接触的频次,还能依托智慧农业设施实现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
而对于生猪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对信息技术赋能金融支农更直接的感受则来自申请赔偿环节。疫情期间,为了减少直接接触和提高效率,人保财险授权农户使用“三农助手”进行一键报案和自助查勘。养殖户等只要按要求拍摄带有定时、定位水印的损失照片或短视频,留存无害化处理过程影像,提交符合要求的死亡原因鉴定及无害化处理证明等资料,就可以由保险公司后台系统进行远程立案和快速定损。目前,人保财险广东公司已承保生猪226.8万头次,提供风险保障10.7亿元。
联:组团金融支农 供需对接更精准
一场资源配置和发展方式的双重变革,正在深刻塑造广东生猪产业的全新面貌。不过,要让金融这把“手术刀”握得更稳、落点更准,既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默契配合,也需要银行、保险、农担等多家主体奏出的和谐交响。
3月18日,被寄予厚望的广东金融支农联盟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依托这一平台,今后,包括生猪产业在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金融支农产品更为便捷的“一屏纵览”和贷款融资需求更为精准的“一键群发”。农行广东分行的“生猪E贷”、太平洋财险广东分公司的“猪饲料成本指数保险”、中华联合财险广东分公司的地方商业生猪保险、建行广东省分行的“善融商城保供稳价安心专区”、广州农商行的“太阳集市爱心助农专区”……各式各样的金融支农产品琳琅满目,不仅形成争妍斗艳、互促共赢的良性竞争,更耦合成一条从原料供应到终端销售的产业支撑链条。
在这背后,是广东金融支农联盟正在从机构联手的“主体加法”向要素互通的“模式乘法”的成长蝶变。2019年8月,广东恒健投资控股公司联手农行广东省分行、人保财险广东公司等共同成立全国首家省级金融支农联盟——广东金融支农联盟。联盟成立之际,正是猪肉价格高位运行之时,扩大生猪产能、稳定市场价格,成为压在联盟肩上的第一副重担。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国有资本杠杆效应、社会资本辐射力量,金融支农联盟很快成为广东“猪事”的一块压舱石。作为联盟成员单位的广东省农业基金联合多家生猪产业龙头企业设立9支产业链子基金,预计年均新增出栏量约700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