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展示了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强国的信心与决心,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建设农业强国有基本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不仅要体现全球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明确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
体现我国经济体量和发展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976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全球前列。特别是我国已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我国的农业无论从现代化进程来看,抑或是从农产品生产总量、产业产品类型丰富程度、重要农产品储备供给能力,包括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份额和地位,都决定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性。
满足大国人民重要农产品的基础需求。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最核心的要求,是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的粮食、肉类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了坚实的生产基础,不仅粮食、肉类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总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重要农产品的总量需求,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不受制于人。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食物结构不断优化,对农产品总量和多元化供给都呈现不断增长的需求,实现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个长时期内仍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重要任务。对此,认识必须清醒。
体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分工分业,坚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加快农村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化释放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居住地和职业转换带来的改革红利,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升农业从业者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
资源要素得到保护并永续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丰富,但人均资源短缺,必须倍加珍惜。农耕文明传承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农业作为永续产业,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保护中加以利用,不能“吃祖宗饭,砸儿孙碗”,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实施绿色发展,处理好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升我国在全球农业中的地位。纵观全球农业强国,不仅表现出现代经营观念,现代生产方式也贯穿于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不仅意味着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更表现出其生产的农产品在全球具有充分的竞争力。例如,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谷物、豆类、棉花等资源性农产品出口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有话语权。荷兰农业以高端农产品在全球农产品出口额排名上多年位居第二,丹麦肉类出口在全球有很强竞争力。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大国,要立足比较优势,在园艺性农产品、养殖性水产品生产和进出口贸易方面保持已有的竞争力,要培育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甚至资本密集等具有出口竞争潜力的产品产业成长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保障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安全,强化和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农业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是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标志性任务。对此,要提前谋划,超前布局,使中国的农业像工业一样强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增添成色。
建设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势农业,保障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促使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不受制于人,以及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力的目标任务,不仅体现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强国要体现鲜明中国特色
基于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经营方式、政策导向和目标任务,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区别于全球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轨迹,需要基于我国国情和农情,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为此,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粮食安全的核心是总量安全,需要最大程度提升自给率。没有总量,就没有质量,就没有结构优化;没有充分自给率,会危及生存,危及社会,危及政权安全。在保障粮食安全总量安全的前提下,要统筹粮、棉、油、糖、肉、菜、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优先序,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最大程度提升我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应保障程度。
突出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与美国的资源农业、日本的精细农业、以色列的灌溉农业与荷兰的设施农业特征相比,我国农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特征不仅表现在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也表现在农业产业、产品类型多元。东北地区土地连片适宜大规模粮食生产;西北地区地多水缺适宜旱作农业生产;东部沿海和大都市地区劳动力、技术、资本相对丰富适宜发展都市农业和“菜篮子”产品生产;西南山区适宜特色产业发展。要通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主动权;通过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从业者就业机会和提升农业竞争力。
释放乡村产业多重功能。大国农业要充分体现农业多元特征和乡村多重功能。首先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出,满足国民对重要农产品基本需求,这是全球各国农业发展共同的目标任务,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松。其次,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其精髓几千年来生生不息,需要传承发展提升;第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是主战场,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维护生态环境赋予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充分体现大国小农国情。顺应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从历史观和发展观看小农问题,在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帮助、提高、发展、富裕小农,促使小农分化和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坚持不懈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努力促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在户籍农户家庭继续拥有承包地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小农,促使形成土地承包农户兼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以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全球提供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构建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这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选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阶段性要求,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我国已构建瞄准扶持重要农产品生产,聚焦农业从业者收入保障,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的种粮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设施、公共财政、金融保险等政府支持保护政策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体现了政府行为担当。要顺应经济社会阶段性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政府行为为导向,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原则,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民,强化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保障举措
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农业强国,有明确的阶段要求,任务艰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方略,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为问题导向,积极作为。
深化对建设农业强国的思想认识。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致,着手建设农业强国的顶层设计。首先,面向“十五五”、2035年和2050年三个重要时点,要制定建设农业强国战略规划。统筹布局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供应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围绕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的耕地水资源配置,农业科技研发的创新点突破口,建设完善相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立足实现重要农产品国内产需平衡,最大程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安全。其次,要创新适应建设农业强国的土地制度和经营制度体系。在坚持农村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效应,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社会化土地托管、半托管形成的服务规模经营。加大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区域性、专业性农民合作联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作力度,形成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生产经营格局,大幅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努力实现工农两大产业效率均衡、利益均衡、竞争力均衡。再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转变调控理念,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创新调控手段。由重行政管理向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转变,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财政政策与金融保险政策并举,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组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研究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提高应对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仅要具备常态化服务能力,而且要不断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和非常态管理应变能力。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此,要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置于重中之重。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花大力气提升现有耕地的增产潜能。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分区域实施不同政策,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要加大投入比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责任,这方面政府需要舍得花大钱。同时,要不断挖掘农业科技潜力。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构成了现阶段农业科技革命的主攻方向。当前要突出抓生物技术,针对我国最紧缺的粮食品种和资源性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挖掘增产潜力,聚焦大豆和玉米,在单产提升方面下苦功夫大力气。再有,要大幅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花大力气克服农机短板,特别是在大型农机具的智能化、数字化研发应用方面要有所作为,这不仅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需要,也是彻底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需要。还要强化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市场建设,要从生产端开始,从前期农资生产储备和投入开始,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安全运行。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储备能力,包括国家、地方的战略储藏和农户的家庭储藏能力都要提升。重视从农村的物流设施到城市的商流体系建设,实现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销地批发市场无缝衔接,维护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秩序正常运转,确保物流商流产品流畅通,确保产得出、供给及时,销售不断档。要强化政策支持,通过价格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各项政策支持,让种粮农民收益不低于从事经济作物生产收入,不低于从事畜禽水产养殖收入,不低于从事非农产业经营收入。最后,是党政同责保粮食安全。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保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保耕地、保面积、保产量、保自给率,层层压实责任,抓早抓好抓落实。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继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从业者收入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前提和目标。为此,首先要分工分业,力争农业从业劳动力在2035年占比降至10%-15%,在2050年降至5%左右。其次在巩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和非农领域,实现多元就业的同时,要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县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强化县城对农村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就业的稳定性,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第三,在农业内部通过机械替代劳动力的同时,发展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增加从业者规模性收入,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从业者集约型收入;发展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比较优势产业,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增加从业者增值性收入;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从业者附加性收入。总之,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
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是确保我国农产品充分供给的重要方略。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首先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农业分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拓展农业国际合作空间和合作对象,调整优化农产品交易方式和贸易格局,防风险、可替代、有备手,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其次是推进农业走出去,培育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粮商和农产品贸易商,提高关键物流结点调控能力,增强我国农产品全球供应链韧性。拓展“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领域,强化南南合作和中非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欠发达国家种粮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缓解全球粮食供给压力。再有,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外部环境,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格局,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预期转弱的形势,强化政府危机管理意识。不仅要求关注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等传统农业风险,更需要关注市场、贸易、社会风险的传导影响,包括全球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贸易风险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波及影响。综合运用金融、保险、期货、基金、担保、信托等多种政策工具,预防农业风险发生,阻止各类常态风险和非常态风险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及时止损、减损,避免风险传导扩大,以确定性的稳产保供化解不确定性的风险发生,减少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确保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确保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