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指引。
近年来,广东和全国各地一样紧抓重中之重工作,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乡村联农带农富民产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精神风貌得到稳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产业的质量、效益和聚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广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全面建设农业强省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也在农业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对象仍然集中在农村低收入群体。
较之于浙苏闽,近年来广东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三省的差距有所拉大。从收入来源结构看,2021年粤浙苏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为5438.8元、8527.2元、7022.4元、8586.3元。提高农民经营净收入是广东发展乡村产业的着力点。
从每万乡村人口创造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看,2021年广东指标值为1.549亿元,低于江苏的2.130亿元和福建的2.285亿元,高于浙江的1.237亿元。然而,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超过广东3088.4元,这表明浙江乡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水平更高。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链,是广东发展乡村产业的聚力方向。
此外,四省之中广东乡村人口数量最多,但第一产业法人单位数却最少,这表明广东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乡村产业兴旺。广东应更加突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地位,多措并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党建与“三农”业务深度融合,注重基层党建和“头雁”工程,建立重视乡村产业发展质量的长期取向机制,坚决防止过度配置生产要素集中“垒大户”和打造产业“面子工程”。加快健全重农导向的考核体系,尤其注重设置年度与中长期相结合的乡村涉农产业投入数量、投入占比、投入增长、产出转化和联镇帮村带户富农绩效指标。
坚持规划先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县域要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立足全域特色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构筑“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三级相互衔接的主导产业体系。围绕特色产业链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以改革和科技攻关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深挖利用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县域资源,统筹保护和开发山水田林湖草海,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涉农产业全产业链韧性。着力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农业+”系列产业,提升产业横向融合水平。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跑预制菜和农业微生物产业。
壮大产业主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加大力度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完善产业化主体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数字技术等赋能小农户,从而有机嵌入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系。打造以县城为中心、链接重点镇村的“产业点—产业链—产业带—产业圈”纵深嵌套的乡村产业聚集平台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平台聚集。
加快乡村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县城和重点镇村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重点镇村延伸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让广东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数商兴农”的软硬件体系。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善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岭南乡村。
深化制度改革,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领导分工负责和岗位责任制度,理顺县镇村财权事权和条块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压实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构建财政资金投入富民兴村产业的容错机制。增强乡村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和包容性,引导乡村产业更好地为农户赋能增收。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090)、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软科学课题(rkx20221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