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恩等::稳扎稳打推进节粮减损 久久为功讲好中国反食品浪费故事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11-28浏览次数:1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我国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该方案的实施,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关键路线图和施工图,也是推动全社会迈入节约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重要意义


  《行动方案》进一步延续了全链条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治理思路,深化了各环节粮食节约和减损的成效和水平,强化了全社会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决心和期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益于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缓解供需紧平衡。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安全依然面临复杂挑战。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加剧和病虫害扩散等不确定性因素,使农业增产空间受到影响。通过农机、良种、适度加工等一系列举措,持续强化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这一“无形良田”,可以有效增加粮食有效产出,缓解粮食刚性需求,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是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食物浪费一端连着食物生产和农业资源环境,一端连着食物消费和城乡人居环境,全球食物隐含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的三分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农业结构的完善和种植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广大民众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变。持续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可以进一步强化民众的节约理念,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环境影响,从而共同助力生态文明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双碳”目标实现。

  三是有利于农业和食品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绿色的食物是农业和食品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持续深化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各项行动,可以间接推动食物生产、加工工艺和品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食物相关产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最终助推餐饮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行动方案》重点与特征

  一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此次《行动方案》发布,是两办继2021年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来,为深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而发布的又一重要举措。《行动方案》的目标和任务举措与上一次轮方案紧密衔接,在上一轮2025年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将方案目标推进到2027年底,体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上的连续性和决心,为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了重点和方向。

  二是面向国际,科技支撑。节粮减损、反对食物浪费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到2030年将全球零售和消费端食物浪费减少一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一直将践行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次《行动方案》中,除了将各项指标与国际进行对比外,专门将加强损失浪费统计调查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提出建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分领域开展专项统计调查。同时,明确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系统转型,推动智慧仓储、绿色物流和智能化农业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行动方案》以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和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四大行动为纲领展开。在坚持全链条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治理思路,强调全链条推进工作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当前我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所面临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抓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此外,《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探索开展家庭及零售环节食品浪费评估,鼓励支持餐饮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外卖食品浪费评估。

  四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行动方案》明确了社会各个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国家层面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与个体层面的行为引导。比如,针对粮食生产、收获和运输等环节存在的损耗问题,《行动方案》提出技术引导、设备更新、工艺创新等具体举措;对家庭、餐饮等领域食品浪费问题,强调行业规范和个体行为引导,提出深化“光盘行动”等举措;针对机关、学校等单位食堂的浪费行为,强调监督监管,加强惩治措施。

  综上,《行动方案》政治站位高,举措扎实,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为现阶段我国推进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路线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灵恩,张丹,吴良,李云云,成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