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数智赋能农商文旅融合

发布者: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5-03-07浏览次数:10

来源《国家治理》杂志

数智赋能通过数智要素的深度介入,促进农商文旅产业主体间的高效连接与协同。解决传统产业链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关键在于农商文旅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价值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连接农商文旅产业主体,充分发挥好数据要素的价值,促进不同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可信数据交互与高效互动,激发创新活力;三是推动农商文旅新模式的数智聚变,围绕新消费场景与商业模式的营造与拓展,推动“农业+电商+文创+旅游”的多维融合,实现价值共创。武汉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二级教授吴江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数智赋能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通过各种数智要素的连接—互动—聚变,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目标。

  数智赋能农商文旅融合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演进的时代。数智赋能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地方经济韧性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

农商文旅产业主体数智连接

人与人之间因为连接而产生联系,产业主体与主体之间因为连接而协同发展。如果把个体视为节点,每一次新的技术变革,都是对“连接”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当前数智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不同产业主体协同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产业主体的数智连接是整个融合过程的基础与前提。当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文旅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等主体都通过统一的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不仅能够推动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协同运作,更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与风险。

文化与旅游资源虽有丰厚的底蕴与特色,但在数字时代依然面临着吸引力与传播手段单一、品牌塑造困难的问题。同时,农商文旅各个产业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导致资源浪费与市场对接不灵,产业各方难以从整体视角实现多赢。因此,实现产业主体间的有效连接、信息对等与利益共享已成为迫切需求。当前的乡村还存在着数据连接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差,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能力有待提升,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成熟和下沉,乡村产业的数据资源逐渐积累,为数据连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与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并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生产和服务效率。当农业生产数据化、文旅资源数字化、商贸交易在线化,整个农商文旅领域将构建起一个有机协同的产业生态,为用户提供更有深度和宽度的服务体验。

农商文旅产业主体的数智连接关键是要打通一二三产业的数据,促进数据共享利用,充分发挥好数据要素的价值。数智赋能核心在于连接各产业链参与主体。围绕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应完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产业主体间主动连接的可能性。第一,利用测绘遥感技术和三维实景建模构建乡村资源数据库,加强农商文旅资源数字化处理和连接。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乡村农商文旅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可信数据共享,构建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合规的数据可信体系。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推荐和精准匹配,细分产业角色,确保数据共享合规性和确权管理;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溯源技术可解决数据不对称和权属不清问题,构建互信共赢的乡村产业互联网,并借助智能合约实现高透明度和智能化的数据跨链流通,推动乡村农商文旅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发展。第三,推动农商文旅相关的产业数字化,加强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和农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农业数据实时采集与云端存储,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为农产品产量提高、品质升级提供保障;在文化与旅游方面,鼓励景区、民宿、特色乡村体验项目通过线上展示、虚拟导览、在线预订与电子票务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商贸环节的数据化,包括电商平台的搭建、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以及智能物流跟踪,从而实现从农产品源头到消费者终端的全链条可视化。

农商文旅高效可信数智互动

连接只是第一步,高效可信的互动则是确保产业生态持续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在众多参与主体的数据交换与资源流通中,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交易的透明度与服务的可信度,是产业数智化融合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高效可信数智互动是指加强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与广大乡村以土地、人力等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实体经济相融合,通过可信高效计算,实现以治理数字化为特点的生产关系适应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特点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农商文旅产业主体价值共创,从而驱动以科技创新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农商文旅产业链之间的知识壁垒、经济成本和数据产权是困扰产业主体之间互动的主要因素。推动农商文旅高效可信数智互动,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乡村产业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乡村业态,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通过数智技术赋能农商文旅融合,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和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数智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智技术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打造数据驱动的互动场景和决策模式。通过智能算法解析消费者需求,重塑产品供需关系;通过数字化展陈手段提高文化资源的显示度和传播效率;通过透明可信的区块链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文旅服务的可信度,数智手段不仅重构产业链条,更为产业融合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打破产业主体之间的顾虑,促进产业链条向产业互联网发展。

构建农商文旅高效可信数智互动,要消除产业主体间的不信任,增加产业之间的数据互动。第一,推动可信数据交互与产业信用体系建设。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为可信数据交互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区块链记录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加工、运输、上架乃至售后的整个流程信息,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访问相关链上数据,清晰了解产品的产地、品质认证与时间链条。这种信息透明化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也使生产者能够直面市场反馈,优化生产模式。在文旅领域,服务评价的上链与用户信用评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淘汰劣质服务提供商,激励良性竞争与质量提升。第二,构建在线的高效协同互动空间。随着数据的互联,基于云端的协同平台成为产业各方实时互动的重要载体。农户可在平台中了解市场动态与供需信息,旅游企业可根据季节、热点活动与消费者评价即刻调整路线与项目。商贸企业通过智能订单系统实现与供应商的无缝衔接,从而降低库存压力与流通损耗。第三,强化文旅IP的发掘与推广。通过产业利益主体多方协商、高效决策与及时响应,在一个共同的数智空间中得以实现品牌价值共创。例如,区域特色农产品上架电商平台前,可与区域文旅项目进行跨界合作,将农业生产过程、地区文化特色和旅游体验打包为独特的综合产品。消费者通过在线平台不仅可以查询产品来源、种植方式,还能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与文化故事,从而对整个产业生态形成更完整的认知。这种数据多元互通有助于构建区域品牌与数字名片,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优化。

农商文旅新模式数智聚变

产业主体通过数智化手段实现连接与互动之后,主体之间产生各种碰撞和融合,随之而来的是新商业模式与新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出现模式、业态和产业的数智聚变。这种聚变不仅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进行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大规模价值共创,并发生具有更大网络新动能的聚变,同时伴随着传统旧动能的裂变,从而打造健康而强大的数字生态,引导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商文旅新模式的数智聚变要围绕新消费场景来营造与拓展。在数智赋能的推动下,传统的消费方式不再是单向、线性和被动接受式的,而是更趋于双向互动、场景体验和故事参与。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购买与观光,而是追求多层次的感官刺激和深度共鸣,消费者从简单的产品消费渐渐走向追求文化消费和精神满足,个体文旅消费促进文化认同。这为农商文旅融合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与体验模式,也为数智聚变和新的数字生态的产生增加可能性。第一,在技术实现方面,元宇宙与沉浸式体验的兴起为文旅业态注入全新活力。通过AR、VR和MR等技术,农田、山水、古镇与传统手工艺坊可被数字化重塑,游客无需受限于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即可在虚拟环境中游览景区风貌,了解民俗风情,甚至体验传统农耕与手工技艺。此类数字体验不仅满足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新奇有趣事物的热爱,更能在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为文旅项目提供稳定的线上“备用场景”,实现营销与推广的全天候运作。第二,在场景体验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与偏好,产业主体可以更精准地推出符合目标受众的产品和旅游路线。短视频与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农商文旅融合提供了全新舞台,农户在田间地头开直播,让文旅达人在特色村镇中体验文化,用生动直观的方式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IP化的文创产品、结合在地故事与文化内涵的品牌塑造,都在数智化的语境下变得更加顺畅与有效。

在数智时代的产业融合中,要围绕产业跨界融合与网络生态构建展开。在数智时代,行业边界与角色定义更加灵活。第一,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农业不再只是提供初级食材的产业端点,而是与文化创意、文旅体验深度糅合,形成“农业+文创+旅游+电商”的立体式产业链条和高附加值发展模式,并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与品牌生态,让乡村经济焕发生机。第二,凸显数据要素的聚变赋能作用。打造全链条闭环。全链条闭环是指从上游生产、中游加工、下游销售到文旅体验、售后服务乃至消费者反馈的整个循环,都实现了数据驱动下的无缝衔接与价值叠加。在这一闭环中,每一个节点的信息都清晰透明,每一次决策都基于实时数据,每一环改进都能在后续环节中体现出价值增量。数据分析正成为当代公共决策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供应链的大数据分析,农户能够精准调整种植计划,以契合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偏好,减少盲目生产与产品积压。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网络生态中,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不断迭代升级,品牌方可根据消费数据与反馈提升产品品质与创新能力,涌现基于数据驱动的新业态。第三,提升消费者的价值体验感受。品牌方与文旅机构可根据消费者反馈,优化旅游路线规划、住宿与餐饮体验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群体的多元需求。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同时,也可享受现场或远程的文旅项目体验,从而在一次消费行为中获得多重价值。全链条闭环最终实现产业价值的重塑,将农商文旅融合的成果沉淀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实现在数字时代的农商文旅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聚变。

总结与展望

数智赋能农商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在数智技术的深度介入下,农业的生产模式将从粗放走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商贸从单纯交易向智慧供应链与多元渠道拓展,文化与旅游资源也将从被动展示向数字化、沉浸式与交互式体验过渡。通过数智手段,我们得以在农商文旅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实现数据互联、信息透明、资源高效配置与用户体验优化。

首先是围绕主体数智连接推动数智技术创新应用。完善5G、元宇宙、物联网等数智技术下沉和渗透力度,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数智技术体系。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智技术提供了合作创新的新方式,通过搭建区域性的农业大数据中心与文化旅游信息库,实现数据聚合与开放共享,为企业决策与政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强化产业上下游主体间的协同连接,搭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与区域性合作平台。定期组织产业对接会、创新论坛和技术培训,为农户、电商平台、文旅机构与品牌方提供沟通交流的渠道。在资源整合层面,平台不仅应囊括农业供应链与文旅服务商,还需打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创意设计公司、营销推广团队等相关产业链条。多主体参与共建的生态系统有助于降低产业进入门槛与沟通成本,促进信息对称,完善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龙头引领作用和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机制,以形成产业融合的共赢格局。在这种持续演化的格局中,中国在农商文旅数智融合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独特优势。凭借丰富的农业与文化资源、多元的消费市场与不断升级的数字基础设施,中国可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世界提供富有中国特色的数智产业融合范式。

其次是设计农商文旅高效可信数智互动机制。当数智赋能真正深入到农商文旅融合的肌理中,传统产业将在数智化时代实现再生与升华。消费体验的不断迭代、新商业模式的持续涌现、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都将为产业主体互动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数智化农商文旅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与制度设计。政府部门应出台鼓励数字农业、智慧文旅、电子商务等领域融合创新的政策文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示范性项目上给予资金与政策倾斜。例如,为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可对智能农机、物联网传感器与农产品溯源系统的投入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其次是针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课题加快制定与完善数据标准、行业规范与评价指标体系,以确保数据安全、消费者隐私保护以及信息可信度。在政策、产业、技术与人才的多方合力下,以数智赋能农商文旅融合必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文化传承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坚实引擎,为新时代构筑起更具韧性与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最后是促进农商文旅新模式数智聚变。随着数智技术的持续赋能,农商文旅融合的数智化程度必将进一步深化,产业边界将变得更为模糊化,产业间的融合程度更深;消费者不仅是购买者,更将成为价值共创者与体验设计参与者。应搭建扩展数字场景,推动数智赋能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产业联盟,培育数智化转型专业人才队伍。发挥网络聚集效应,通过孵化器、加速器与创新基金等措施,激励创业者与创新团队提出更多服务创新、技术改进与商业模式迭代的方案。鼓励优秀企业与国际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经验和技术标准,提升中国在农商文旅数智融合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与竞争优势。培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高校与研究机构为产业输入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提升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构建协调、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总之,随着AI大模型、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数智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考验,数智赋能农商文旅融合的进程将更加动态复杂。但可以预见的是,数字经济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度交织将为中国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合规与数据价值实现为基础,不断激发乡村产业主体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与生态韧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见证更多农业品牌、商贸服务、文创IP、旅游体验与数智技术的深度交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商文旅融合的乡村产业集群,真正实现生产要素城乡互通、资源高度共享、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视角下乡村产业互联网的数智赋能研究”(项目编号:72232006)的阶段性成果;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陈浩东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