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以及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五力”既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路径,也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素。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先锋队,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肩负着率先践行并推动“五力”齐发的重要使命。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来,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竞相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竞争态势。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节点上,唯有紧扣“五力”建设这一主题,稳步推进、守正创新,才能为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胜势。
一是抓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当前科学研究呈现“四极”(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极综合交叉)发展趋势,科研范式革新刻不容缓。“十五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主动适应AI for Science、AIforAl 科研新范式变革下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好大院大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优势,充分激活并用好企业特别是民企的基础研究“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通过基础研究先行区,高风险、长周期、机构式稳定资助以及揭榜挂帅等新型资助模式,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协同攻关凝聚力,推动有组织科研,以增强基础研究策源力形成底层技术原理突破的强大供给力,源源不断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前沿科学理论和重大原创成果,打造全球科学原创策源高地。
二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十五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坚持以终为始,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的放矢体系化布局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重大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同时,要抢先一步,主动代表国家抢占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国际前沿阵地,把发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未来能源、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当作解决长期以来经济——科技“两张皮”症结问题的实践路径,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未来产业高地领先行动、“两重”“两新”政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精准研判前沿新技术新领域、未来新产业新赛道,以看远一步的战略眼光超前布局新兴产业、锻造未来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打造全球高端产业引领高地。
三是抓好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建设。“合则强,孤则弱”,坚持科技对外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开放战略,是我国科技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宝贵经验之一。“十五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继续当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开路先锋,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更好发挥全球科技创新核心枢纽作用,矢志不渝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主动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起、国际标准制定、国际科技组织治理、国际高层次学术对话,推动科技人文交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走深走实,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DeepSeek、Manus等开源姿态拥抱世界、赢得先机,打造全球开放创新枢纽高地。
四是抓好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建设。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杭州“六小龙”爆火出圈,这与杭州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密不可分(2024年有超40万名35岁以下的大学生来杭州创新创业)。“十五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围绕科技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专业型人才,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环境,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形成年轻人口口相传、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沃土,让年轻人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打造全球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
五是抓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当前,新兴技术前沿技术蓬勃发展,亟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十五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坚持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深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探索面向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非共识技术的专门立项通道和资助机制,通过项目专员、平行赛马、悬赏奖励、揭榜挂帅等非常规机制,实施分段资助、滚动资助。要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风险资本对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倍增放大效应,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全球科技创新治理高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方面,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彼此间加强协同联动,发挥好北京大院大所集聚优势、上海高水平开放和科研强市场活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多产业精优势,形成一弓三箭、相互补位、以点带面的全国科技创新体系“一盘棋”格局。另一方面,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要独当一面,各自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挑大梁,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经验,努力蹚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国道路,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