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创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探索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20年来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顶格保护生态环境,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率先探索生态文明,以争创一流的追求全域打造美丽大花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位居全省第一,成为空气、水环境质量同时排名全国前十的地级市。
20年来,丽水探索点“绿”成“金”、“红”“绿”融合发展,全市GDP年均增速超过10%,城乡居民收入跻身全国前40位,收入倍差从2.41缩至1.87,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6年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颜值”到“经济产值”的跃迁,闯出了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打开了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空间,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力量。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发布的“国际城市碳中和指数”以“丽水指数”命名,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丽水实践正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方案。
锚定前行方向: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全市有8个县(市、区)是山区县,发展是丽水最重的任务。20年来,丽水立足自身生态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2024年,丽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3%,居全省第1;市区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9;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居第4。殷实的“生态家底”是丽水走绿色发展道路最大的底气。
2003年,丽水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生态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作为发展战略。2004年,丽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编制出台《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年,丽水在全省率先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次实现所辖9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跻身全国前50位。2007年,丽水市委二届七次全会再次就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2008年,丽水主动编制并发布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纲要——《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提出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2012年,丽水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把“两山”理念作为指引丽水长远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确立“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2014年,丽水提出“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2017年,丽水市第四次党代会号召,“勇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坚定不移用“两山”理念统领思想、指引行动、推动发展。
2019年,丽水召开全市“两山”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GDP和GEP之间转化效率较快增长。同年,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2024年,丽水成为新一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的试点市,迈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版的新征程。
20年来,丽水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先要绿水青山,再要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指引生态优势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真理,是指引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的行动指南。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年来,丽水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奋力书写时代答卷,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两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护美绿水青山: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来,丽水全面推进生态治理提升工程,持之以恒推进“美丽丽水”建设,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环境治理攻坚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迈向更高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扩大生态比较优势。
20年来,丽水逐步构建起严格的全域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方案,将全市国土面积的76.69%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这一比例为浙江省地市中最高。同时,丽水将全市国土面积的4.45%确定为重点管控单元,全域实施“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制度,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控“两高”行业进入,近3年来累计否决高能耗项目130余个。
丽水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全域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建设,通过“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基层治理平台”,形成市县乡三级“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数字监测监管体系;完善水、大气环境质量智能预测处置机制,提升污染趋势预警、风险快速识别能力,目前已建成595个生态监测站点。
丽水重点围绕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面源治理、工业废气治理等五大领域,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举措,稳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2024年,丽水市区PM2.5浓度下降至20.9微克/立方米。
20年来,丽水坚持以“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智慧监管”四维机制,高标准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占全市面积76.9%的1.3万平方千米瓯江源头区域开展全要素、全流域、一体化保护修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864.9平方千米。“稻鱼共生、林菇共育、茭鸭共生、茶羊共生、梯田共生”农业五大共生系统,实现肥药双控、生态循环、和谐共生;缙云岩宕、遂昌金矿、景宁铁矿等废弃矿山,经过生态化修复,成为文旅新空间,焕发绿水青山新生机……在丽水,植绿护绿用绿的发展行动随处可见。
丽水全域推进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启动开展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重点围绕中心城市和景区外围、交通干线周边、城乡接合部“三个区域”短板问题,坚持“微改精提、管理增效、群众有感”,持续打造最美生态,不断提升山水颜值,精心建设美丽载体,让山水人文相映生辉。生态保护的高水平换来了自然生态的高质量。丽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7年位居全省前列,并入选首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20年来,丽水持之以恒推进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建设,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建成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累计发现新物种44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丽水市入选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丽水始终坚持用顶格的生态标准、严格的生态管理、科学的生态补偿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跃升。《2024年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丽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0.3%。
探索点“绿”成“金”:积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凭借天然的“荒野气质”,庆元县吾际下村野樱谷的荒野茶每斤售价3000元至15000元,还供不应求。“明年一半的茶叶都被预订了!”村党支部书记说,别看荒野茶现在受到追捧,前几年还藏在深山无人问津呢。转机出现在2022年,庆元县政府启动荒野茶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采取建立荒野茶树数据库、实施挂牌溯源管理等措施大力推广荒野茶。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发荒野茶产品116款,今年上半年产量达13.73吨,产值超9600万元,带动5000多名农民人均增收近2万元,探索出一条“绿叶”变“金叶”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2019年,丽水率先开展了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21年,“丽水经验”在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现场会总结推广。2023年,丽水获国务院生态文明督查激励。2024年5月,丽水第二次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正式开启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进程的2.0版。
“大田村的GEP约为1.6亿元!”2019年5月,由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共同完成的《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报告》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村民纷纷感慨,头一回听说村里山、田、林、水,甚至空气都有了价!
秉承“生态就是经济、经济必须生态”的理念,丽水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出台山区市GEP核算地方标准,以生态系统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3个大类核算为重点,形成生态产品功能量和价值量核算的技术流程、指标体系与核算方法,实现绿水青山可度量。
丽水建立全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率先探索森林碳汇、取水权等15类产品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可交易。“938万元,成交!”2025年7月3日,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上架的首宗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权益类项目——松阳县横岗村项目正式成交。项目成功将古村落风貌、生态环境与文旅潜力整体打包估值并交易,为盘活传统村落资源提供了“丽水方案”。《丽水市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与应用指引(试行)》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丽水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领域再次取得新的突破。
丽水持续探索以“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牵引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以IP塑造为绿水青山赋能、为经济价值添彩,同步推进全国首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改革,实现绿水青山可变现。“丽水山耕”多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榜前列,近3年销售额突破160亿元,平均溢价率超过30%;“丽水山居”田园民宿被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列为全国八大重点案例之一,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丽水山景”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推出12条特色精品线路;“丽水山泉”建成年产15万吨的矿泉水生产线,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近期还研发推出了高端瓶装水、桶装泡茶水、美容喷雾水等系列产品。
丽水深入推进古村复兴模式和“拯救老屋”行动,在不破坏村落整体形态的前提下,对老建筑、古民居进行保护和二次开发,复原传统村落整村风貌,传承文化基因,并依托古村发展乡间客栈、文化驿站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到2024年,全市累计盘活传统老屋2599栋,带动村集体增收979万元、农户增收2804万元,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带动广大农民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依托生态核心优势,丽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让好环境产生好效益,让“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为推动特色产业链攀“高”向“新”,丽水以“链长制”为牵引,加快培育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集群,持续招引“大好高”项目落地,加快实现从项目到产业、从链条到链群、从起势到成势的转变。今年1至6月,全市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17个,总投资652.27亿元;全市生态工业五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产值首破千亿,达1024.17亿元,加速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增长极。
护航绿色引擎: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机制
20年来,丽水形成了一批新制度新机制,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推出诸多创新成果。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市生态文明委员会,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系列制度,建立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机制,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丽水先后8次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另一方面,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引导在丽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建立志愿者队伍,设立护林员、河道保洁员等12类生态公益性岗位,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丽水还组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新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建立“清单化调度、市领导督导、信访投诉协同处置、验收销号报告审核”闭环管理机制,高质量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丽水积极探索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建立基于GEP核算成果的应用机制。依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评估意见》《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应用的指导意见(试行)》,丽水将GEP核算结果应用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中。实施瓯江及溪流上下游不同行政区域间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奖罚和补偿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丽水自2015年9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积极探索生态法治,以法治手段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先后颁布实施《丽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丽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等5部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实行立、改、废动态管理,保证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高效运行。
丽水还深化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和生态环境康养指数,构建以“筛——评——控”为脉络的环境健康管理体系。以建设碳中和先行区为引领,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丽水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20年,四季轮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同一粒粒种子,在处州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20年,追寻真理,丽水更加笃定,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才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路。
站在新起点上,丽水将在绿水青山间筑就山区共富先行之路,擦亮“绿色发展标杆地,秀山丽水活力城”城市品牌,奋力交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高分答卷。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10月13日 第 07 版 )